引用本文: 雷涛, 王润生, 李豫, 李娟, 王毅, 王俊明, 杨立娟, 吕沛霖, 杜善双. 经滑车上动脉逆行或颈外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3): 228-232.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3.005 复制
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第一分支,其血流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闭塞后导致眼动脉血流减少,视网膜血流灌注减低[1]。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同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时,眼科常规治疗效果甚微;同时由于颈内动脉闭塞微导管难以到达病变部位,导致超选择性眼动脉或选择性颈内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难以成功[2]。为探寻CRAO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在国内外同行研究[3]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介入途径和方法,即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或颈外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回顾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例9只眼纳入本研究。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5.2±18.1)岁。发病时间8~72 h,平均发病时间24 h。均为单眼发病。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1例。患者入院时均经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参照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症[4]制定本组患者急诊治疗干预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发病时间72 h以内;(3)血压低于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经心脏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心房附壁血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排除标准:(1)CT检查证实颅内出血或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最近1个月有颅内手术、头颅外伤或卒中史;(2)最近21 d有消化道、泌尿系等活动性出血史;(3)最近14 d有外科手术史;(4)有明显出血倾向;(5)严重心、肺、肾脏、肝脏病史。
所有患者主诉视力突然下降、丧失或眼前黑矇,立即行视力、眼压、心电图、头颅CT、颈部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血管B型超声、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FFA检查采用Topcon 50EX眼底相机进行。以荧光素从肘静脉注射开始计时至视网膜动脉出现荧光显影为止的时间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以视网膜动脉主干显影开始计时至后极部视网膜动脉末梢全部充盈的时间为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9例患者均经MRA、DSA检查确认为颈内动脉闭塞,其中1例并发同侧颈外动脉狭窄(图1,2)。所有患眼眼部检查表现均符合CRAO的诊断标准[5, 6]。9只眼中,视力无光感4只眼,光感3只眼,手动2只眼。眼压14~20 mmHg,平均眼压19 mmHg。所有患眼视网膜苍白,黄斑樱桃红,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FFA检查,A-Rct≥35 s 4只眼,≥25 s~<35 s 5只眼;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15 s 2只眼,≥12 s~<15 s 3只眼,≥9 s~<12 s 4只眼。参照文献[6]的标准,以后睫状短动脉经视盘毛细血管网灌注入视网膜中央动脉为逆行充盈。9只眼中,视网膜动脉呈逆行充盈4只眼。

患者血压经药物控制为≤140/90 mmHg,采用美国GE-Innova 41001Q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剂为碘海醇300(国药准字H10970325,扬子江药业集团)。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经导管内注入造影剂总量为8 ml,注射速度为6 ml/s;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经导管内注入造影剂总量为7 ml,注射速度为5 ml/s。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分别注入各支血管,排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和经颈外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眶上神经浸润麻醉,切开并分离暴露滑车上动脉,阻断动脉远端血流,尖刀挑开血动脉管壁后导丝导入微导管,眼动脉造影采用1 ml注射器均匀缓慢注入造影剂行DSA检查,眼动脉及眼环显影即证实正确插入。颈外动脉顺行溶栓采用股动脉插管,微导管插入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9只眼中,经滑车上动脉导管插入获得成功8只眼(图3A);经滑车上动脉插管不成功,经股动脉将微导管置入同侧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1只眼(图3B)。采用间歇性注药方式注入尿激酶,总用量40万U;溶栓过程中经微导管注入罂粟碱30 mg[3]。溶栓前后应用罂粟碱扩张血管,预防导管和药物刺激引起的动脉血管痉挛,增加眼动脉血流灌注。溶栓治疗后继续CRAO的常规序贯治疗。
尿激酶注射完毕后复查DSA,观察眼动脉及其分支有无变化以及循环时间、眼环显影状况。以眼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循环时间缩短2 s以上为治疗有效。介入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视力、眼底及FFA,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及视网膜血液循环状况。参照文献[2]的方法,将视力按无光感、光感、手动、数指/20 cm、0.02、0.05、0.1、0.12、0.15、0.2等级别进行记录,各相邻级别记作1行。以A-Rct≤15 s和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在2 s内为显效,即恢复正常;A-Rct较治疗前缩短但在16~20 s以内,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3~8 s为有效;A-Rct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仍≥21 s,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9 s为无效[5]。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眼球活动异常、玻璃体积血以及切口部位血肿、颅内出血、脑栓塞等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2 结果
DSA检查,眼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增粗6只眼,占66.7%;眼环显影较前明显6只眼,占66.7%(图4)。循环时间缩短2 s者3只眼,3 s者3只眼,4 s者2只眼,无变化1只眼。
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增粗,视网膜水肿减轻。FFA检查,A-Rct均较治疗前缩短,为16~20 s。视网膜血液循环变化显效4只眼,占44.4%;有效4只眼,占44.4%;无效1只眼,占11.2%。视力提高3行4只眼,占44.4%;提高2行3只眼,占33.3%;变化在1行以内1只眼,占11.2%;无变化1只眼,占11.2%。
所有患眼眶部皮肤伤口愈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切口部位血肿、颅内出血、脑栓塞等并发症以及眼球活动异常、玻璃体积血等眼部不良反应。
3 讨论
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血管,CRAO和急性脑梗死有相似的发病机制。CRAO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参考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是4.5 h以内,超过时间窗溶栓治疗会增加颅内出血并发症。本组患者治疗时间最长在发病后72 h,尽管超过了4.5 h以内的最佳治疗时间窗,但介入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FFA检查显示,A-Rct均较治疗前缩短;DSA检查,与治疗前比较,眼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循环加快,眼环显影更明显,眼动脉及其分支循环变快。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与急性脑梗死比较,单纯CRAO不伴有颅内脑组织缺血坏死,其血管壁坏死和再灌注损伤出血的可能性小。另外,与眼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解剖特征有关,眼动脉血流来自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同时也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重要侧支循环通路。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鼻支、颞浅支、脑膜中动脉及下颌动脉、眶下动脉交通吻合,CRAO发生后侧支循环代偿供血。眼动脉属于颈内动脉闭塞后的次级侧支循环途径,颈内动脉狭窄并逐渐发展成为闭塞,次级的侧支循环途径才得以建立[7]。Durst等[8]发现,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后容易并发眼动脉阻塞,眼动脉血流阻断后出现眼部缺血性症状,但由于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开放,大多数眼部缺血性症状会逐渐好转,较少发生恶化或不可逆改变。Rouchaud等[9]发现,颈内动脉闭塞后眼动脉血流阻断或流量减低,通过侧支循环竞争颈外动脉血流,并形成一个流量均衡点;运用DSA评估眼动脉血流阻断或血流降低后的侧支循环状况,发现21%的患眼眼动脉血流阻断,11%的患眼眼动脉血流减少。颈内动脉闭塞后眼动脉血流减低,通过颅内外血管的自身调节、侧支循环的建立来代偿缺血,将颈外动脉的血液通过吻合支向眼动脉供血,这可能是颈内动脉闭塞后没有立刻出现CRAO症状的原因。我们分析,发生CRAO时可能存在视网膜缺血半暗带是超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后溶栓治疗有效的原因,但这尚需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患者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治疗后A-Rct无缩短,视力无提高。考虑与其血管纤细,经滑车上动脉插管不顺利,血栓部位的溶栓药物浓度偏低有关。
有研究采用眶上动脉逆行性动脉内注射药物,但我们发现眶上动脉变异较大而且血管较细,微导管插入困难、成功概率低;而滑车上动脉位置相对固定,变异较少,管径相对较粗,微导管易于插入,是逆行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合适的入路[10, 11]。采取间歇性方式给药,依靠动脉收缩期的压力将溶栓药物注入到眼动脉及其视网膜动脉内起到溶栓效果。我们对1例CRAO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通过DSA颈外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眼动脉和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吻合状况,通过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顺行溶栓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为眼动脉多数起源于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均参与眼部供血。Ahn等[12]发现,在进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时,颈外动脉血流逆行灌注进入眼动脉,证实颈内动脉闭塞后84.6%的患者颈外动脉通过侧支循环供血眼动脉。Shaibani等[13]发现,眼动脉阻塞后视力丧失的风险为10%,而90%的患者不出现视觉症状,因为颈外动脉眼眶分支和眼动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通过颈外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发现眼动脉逆行显影。证实了眼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存在丰富的侧支循环。发生颈内动脉、眼动脉闭塞后应立即行颈外动脉造影,寻找颈外动脉和眼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通路,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避免发生永久性视力减退[12]。
本研究采用经滑车上动脉逆行溶栓和经颈外动脉顺行溶栓治疗新方法,为颈内动脉闭塞不能进行常规超选择性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提供了给药途径,在治疗伴发颈内动脉闭塞的CRAO患者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存在一些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颈内动脉闭塞开通能够降低CRAO和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可以选择颈内动脉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颈内动脉介入开通支架成形术,但围术期脑过度灌注或同侧脑组织出血发生率偏高,远期临床效果和最佳开通时机还不明确[14]。眼科医生在诊治CRAO患者过程中应重视颈内动脉血管血流状况评估,眼科、神经科和介入科多学科协作,早期诊断并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防止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闭塞,使得CRAO发生率增高并且增加治疗难度。
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第一分支,其血流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闭塞后导致眼动脉血流减少,视网膜血流灌注减低[1]。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发生同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时,眼科常规治疗效果甚微;同时由于颈内动脉闭塞微导管难以到达病变部位,导致超选择性眼动脉或选择性颈内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难以成功[2]。为探寻CRAO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在国内外同行研究[3]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介入途径和方法,即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或颈外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为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回顾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CRAO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例9只眼纳入本研究。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5.2±18.1)岁。发病时间8~72 h,平均发病时间24 h。均为单眼发病。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1例。患者入院时均经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参照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症[4]制定本组患者急诊治疗干预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发病时间72 h以内;(3)血压低于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4)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经心脏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心房附壁血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排除标准:(1)CT检查证实颅内出血或既往有颅内出血、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病史,最近1个月有颅内手术、头颅外伤或卒中史;(2)最近21 d有消化道、泌尿系等活动性出血史;(3)最近14 d有外科手术史;(4)有明显出血倾向;(5)严重心、肺、肾脏、肝脏病史。
所有患者主诉视力突然下降、丧失或眼前黑矇,立即行视力、眼压、心电图、头颅CT、颈部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颈部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血管B型超声、血常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FFA检查采用Topcon 50EX眼底相机进行。以荧光素从肘静脉注射开始计时至视网膜动脉出现荧光显影为止的时间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以视网膜动脉主干显影开始计时至后极部视网膜动脉末梢全部充盈的时间为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9例患者均经MRA、DSA检查确认为颈内动脉闭塞,其中1例并发同侧颈外动脉狭窄(图1,2)。所有患眼眼部检查表现均符合CRAO的诊断标准[5, 6]。9只眼中,视力无光感4只眼,光感3只眼,手动2只眼。眼压14~20 mmHg,平均眼压19 mmHg。所有患眼视网膜苍白,黄斑樱桃红,视网膜动脉血管变细。FFA检查,A-Rct≥35 s 4只眼,≥25 s~<35 s 5只眼;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15 s 2只眼,≥12 s~<15 s 3只眼,≥9 s~<12 s 4只眼。参照文献[6]的标准,以后睫状短动脉经视盘毛细血管网灌注入视网膜中央动脉为逆行充盈。9只眼中,视网膜动脉呈逆行充盈4只眼。

患者血压经药物控制为≤140/90 mmHg,采用美国GE-Innova 41001Q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剂为碘海醇300(国药准字H10970325,扬子江药业集团)。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经导管内注入造影剂总量为8 ml,注射速度为6 ml/s;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经导管内注入造影剂总量为7 ml,注射速度为5 ml/s。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分别注入各支血管,排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和经颈外动脉顺行介入溶栓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眶上神经浸润麻醉,切开并分离暴露滑车上动脉,阻断动脉远端血流,尖刀挑开血动脉管壁后导丝导入微导管,眼动脉造影采用1 ml注射器均匀缓慢注入造影剂行DSA检查,眼动脉及眼环显影即证实正确插入。颈外动脉顺行溶栓采用股动脉插管,微导管插入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9只眼中,经滑车上动脉导管插入获得成功8只眼(图3A);经滑车上动脉插管不成功,经股动脉将微导管置入同侧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1只眼(图3B)。采用间歇性注药方式注入尿激酶,总用量40万U;溶栓过程中经微导管注入罂粟碱30 mg[3]。溶栓前后应用罂粟碱扩张血管,预防导管和药物刺激引起的动脉血管痉挛,增加眼动脉血流灌注。溶栓治疗后继续CRAO的常规序贯治疗。
尿激酶注射完毕后复查DSA,观察眼动脉及其分支有无变化以及循环时间、眼环显影状况。以眼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循环时间缩短2 s以上为治疗有效。介入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视力、眼底及FFA,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眼底及视网膜血液循环状况。参照文献[2]的方法,将视力按无光感、光感、手动、数指/20 cm、0.02、0.05、0.1、0.12、0.15、0.2等级别进行记录,各相邻级别记作1行。以A-Rct≤15 s和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在2 s内为显效,即恢复正常;A-Rct较治疗前缩短但在16~20 s以内,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3~8 s为有效;A-Rct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仍≥21 s,视网膜动脉主干-分支末梢充盈时间≥9 s为无效[5]。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眼球活动异常、玻璃体积血以及切口部位血肿、颅内出血、脑栓塞等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2 结果
DSA检查,眼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增粗6只眼,占66.7%;眼环显影较前明显6只眼,占66.7%(图4)。循环时间缩短2 s者3只眼,3 s者3只眼,4 s者2只眼,无变化1只眼。
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增粗,视网膜水肿减轻。FFA检查,A-Rct均较治疗前缩短,为16~20 s。视网膜血液循环变化显效4只眼,占44.4%;有效4只眼,占44.4%;无效1只眼,占11.2%。视力提高3行4只眼,占44.4%;提高2行3只眼,占33.3%;变化在1行以内1只眼,占11.2%;无变化1只眼,占11.2%。
所有患眼眶部皮肤伤口愈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切口部位血肿、颅内出血、脑栓塞等并发症以及眼球活动异常、玻璃体积血等眼部不良反应。
3 讨论
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血管,CRAO和急性脑梗死有相似的发病机制。CRAO溶栓治疗时间窗是参考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是4.5 h以内,超过时间窗溶栓治疗会增加颅内出血并发症。本组患者治疗时间最长在发病后72 h,尽管超过了4.5 h以内的最佳治疗时间窗,但介入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FFA检查显示,A-Rct均较治疗前缩短;DSA检查,与治疗前比较,眼动脉及其分支增粗、循环加快,眼环显影更明显,眼动脉及其分支循环变快。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与急性脑梗死比较,单纯CRAO不伴有颅内脑组织缺血坏死,其血管壁坏死和再灌注损伤出血的可能性小。另外,与眼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解剖特征有关,眼动脉血流来自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同时也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重要侧支循环通路。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鼻支、颞浅支、脑膜中动脉及下颌动脉、眶下动脉交通吻合,CRAO发生后侧支循环代偿供血。眼动脉属于颈内动脉闭塞后的次级侧支循环途径,颈内动脉狭窄并逐渐发展成为闭塞,次级的侧支循环途径才得以建立[7]。Durst等[8]发现,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后容易并发眼动脉阻塞,眼动脉血流阻断后出现眼部缺血性症状,但由于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开放,大多数眼部缺血性症状会逐渐好转,较少发生恶化或不可逆改变。Rouchaud等[9]发现,颈内动脉闭塞后眼动脉血流阻断或流量减低,通过侧支循环竞争颈外动脉血流,并形成一个流量均衡点;运用DSA评估眼动脉血流阻断或血流降低后的侧支循环状况,发现21%的患眼眼动脉血流阻断,11%的患眼眼动脉血流减少。颈内动脉闭塞后眼动脉血流减低,通过颅内外血管的自身调节、侧支循环的建立来代偿缺血,将颈外动脉的血液通过吻合支向眼动脉供血,这可能是颈内动脉闭塞后没有立刻出现CRAO症状的原因。我们分析,发生CRAO时可能存在视网膜缺血半暗带是超过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后溶栓治疗有效的原因,但这尚需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本组1例患者经滑车上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治疗后A-Rct无缩短,视力无提高。考虑与其血管纤细,经滑车上动脉插管不顺利,血栓部位的溶栓药物浓度偏低有关。
有研究采用眶上动脉逆行性动脉内注射药物,但我们发现眶上动脉变异较大而且血管较细,微导管插入困难、成功概率低;而滑车上动脉位置相对固定,变异较少,管径相对较粗,微导管易于插入,是逆行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比较合适的入路[10, 11]。采取间歇性方式给药,依靠动脉收缩期的压力将溶栓药物注入到眼动脉及其视网膜动脉内起到溶栓效果。我们对1例CRAO伴有同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通过DSA颈外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眼动脉和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吻合状况,通过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分支顺行溶栓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为眼动脉多数起源于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均参与眼部供血。Ahn等[12]发现,在进行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时,颈外动脉血流逆行灌注进入眼动脉,证实颈内动脉闭塞后84.6%的患者颈外动脉通过侧支循环供血眼动脉。Shaibani等[13]发现,眼动脉阻塞后视力丧失的风险为10%,而90%的患者不出现视觉症状,因为颈外动脉眼眶分支和眼动脉有丰富的侧支循环,通过颈外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发现眼动脉逆行显影。证实了眼动脉和颈外动脉之间存在丰富的侧支循环。发生颈内动脉、眼动脉闭塞后应立即行颈外动脉造影,寻找颈外动脉和眼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通路,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避免发生永久性视力减退[12]。
本研究采用经滑车上动脉逆行溶栓和经颈外动脉顺行溶栓治疗新方法,为颈内动脉闭塞不能进行常规超选择性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患者提供了给药途径,在治疗伴发颈内动脉闭塞的CRAO患者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存在一些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颈内动脉闭塞开通能够降低CRAO和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可以选择颈内动脉剥脱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颈内动脉介入开通支架成形术,但围术期脑过度灌注或同侧脑组织出血发生率偏高,远期临床效果和最佳开通时机还不明确[14]。眼科医生在诊治CRAO患者过程中应重视颈内动脉血管血流状况评估,眼科、神经科和介入科多学科协作,早期诊断并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防止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闭塞,使得CRAO发生率增高并且增加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