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忆南, 魏文斌. 先天性黄斑缺损继发视网膜脱离二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6, 32(2): 204-205.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6.02.023 复制
例 1 患者女,31岁。左眼闪光感伴视物变形4月余,于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时。患者自幼视力差;右眼1年前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本次就诊时硅油未取出。家族史无特殊。父母均无视力低下;其母曾在怀孕时因急性扁桃体炎服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眼位正常,持续性眼球震颤。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1;双眼矫正视力均不提高。非接触眼压计检查,眼压:右眼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右眼晶状体缺如,玻璃体硅油填充;眼底广泛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纤细,视网膜平复;眼底呈陈旧萎缩退行性改变。左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混浊机化,眼底黄斑区有一类圆形、边界清晰、约2.0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缺损区,缺损区内可见较多色素沉着,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黄斑鼻侧及下方周边视网膜脱离(图 1)。眼B型超声检查,右眼晶状体缺如,视网膜平复,调整声速后眼轴正常;左眼玻璃体混浊机化,视网膜脱离(图 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成像不清晰;左眼黄斑前膜,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反射不均匀,黄斑鼻侧视网膜脱离(图 3)。诊断:左眼先天性黄斑缺损继发视网膜脱离;右眼硅油填充手术后;右眼无晶状体眼;双眼眼球震颤。入院后左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见黄斑缺损区边缘视网膜裂孔,气液交换后自视网膜裂孔吸出视网膜下液,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平复。手术后2周复诊,左眼视力0.2;眼压19 mmHg; 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玻璃体硅油填充,眼底见黄斑缺损区前少量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平复。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复位良好。

例 2 患者女,57岁。右眼眼前黑影遮挡1月余,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双眼视力差;双眼高度近视多年。家族史无特殊;母亲孕产史不详。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眼位正常,无眼球震颤。视力:右眼0.05,-9.0 D矫 正不能提高;左眼0.03,-9.5 D矫正0.1。NCT:右眼22 mmHg,左眼18 mmHg。双眼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右眼眼底见视盘全周脉络膜萎缩弧,颞侧周边视网膜脱离至黄斑区,黄斑区改变同例1,黄斑缺损区大小约4.0 DD(图 4)。 左眼眼底呈豹纹状,视盘全周脉络膜萎缩弧,黄斑区有一类圆形、边界清晰、大小约为3.5 DD的缺损区,其间可见较多色素沉着,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周边视网膜在位。眼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轴延长,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网膜脱离(图 5)。OCT检查,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全层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脉络膜局限性向外凹陷(图 6);左眼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RPE层反射不均。诊断: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右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双眼高度近视。入院后右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半年复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黄斑缺损,中央及周边视网膜平复。OCT检查,黄斑视网膜裂孔区瘢痕组织修复,视网膜复位良好;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

讨 论 先天性黄斑缺损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胚胎期宫内感染或发育异常所致[1]。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宫内感染学说[2, 3]。本文报道的这2例患者无黄斑缺损家族史,母亲孕期无明确宫内感染病史,故病因尚不明确。黄斑缺损分为色素型、无色素型以及合并血管异常型[2]。2例患者眼底表现主要为黄斑脉络膜缺损,缺损区内较多色素,并透见脉络膜血管,表面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均属于色素型。OCT检查见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RPE层反射不均,证实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缺损,与杨继红和吴子旭[4]报道一致。 2例患者在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基础上均继发视网膜脱离,手术中见黄斑缺损区存在视网膜裂孔,推测其可能为原发病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薄变所形成的裂孔。同时,例1患者有玻璃体混浊机化,例2患者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均增加了黄斑区视网膜出现裂孔继而脱离的可能。手术后患者视网膜均复位良好,但目前硅油未取出,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先天性黄斑缺损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需要长期随访,尽早治疗并发症。
例 1 患者女,31岁。左眼闪光感伴视物变形4月余,于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时。患者自幼视力差;右眼1年前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晶状体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本次就诊时硅油未取出。家族史无特殊。父母均无视力低下;其母曾在怀孕时因急性扁桃体炎服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眼位正常,持续性眼球震颤。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1;双眼矫正视力均不提高。非接触眼压计检查,眼压:右眼2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右眼晶状体缺如,玻璃体硅油填充;眼底广泛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纤细,视网膜平复;眼底呈陈旧萎缩退行性改变。左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混浊机化,眼底黄斑区有一类圆形、边界清晰、约2.0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缺损区,缺损区内可见较多色素沉着,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黄斑鼻侧及下方周边视网膜脱离(图 1)。眼B型超声检查,右眼晶状体缺如,视网膜平复,调整声速后眼轴正常;左眼玻璃体混浊机化,视网膜脱离(图 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成像不清晰;左眼黄斑前膜,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反射不均匀,黄斑鼻侧视网膜脱离(图 3)。诊断:左眼先天性黄斑缺损继发视网膜脱离;右眼硅油填充手术后;右眼无晶状体眼;双眼眼球震颤。入院后左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手术中见黄斑缺损区边缘视网膜裂孔,气液交换后自视网膜裂孔吸出视网膜下液,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后视网膜平复。手术后2周复诊,左眼视力0.2;眼压19 mmHg; 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玻璃体硅油填充,眼底见黄斑缺损区前少量视网膜出血,周边视网膜平复。OCT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复位良好。

例 2 患者女,57岁。右眼眼前黑影遮挡1月余,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双眼视力差;双眼高度近视多年。家族史无特殊;母亲孕产史不详。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眼位正常,无眼球震颤。视力:右眼0.05,-9.0 D矫 正不能提高;左眼0.03,-9.5 D矫正0.1。NCT:右眼22 mmHg,左眼18 mmHg。双眼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轻度混浊。右眼眼底见视盘全周脉络膜萎缩弧,颞侧周边视网膜脱离至黄斑区,黄斑区改变同例1,黄斑缺损区大小约4.0 DD(图 4)。 左眼眼底呈豹纹状,视盘全周脉络膜萎缩弧,黄斑区有一类圆形、边界清晰、大小约为3.5 DD的缺损区,其间可见较多色素沉着,透见脉络膜大血管;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周边视网膜在位。眼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轴延长,玻璃体混浊;右眼视网膜脱离(图 5)。OCT检查,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全层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脉络膜局限性向外凹陷(图 6);左眼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RPE层反射不均。诊断:双眼先天性黄斑缺损,右眼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双眼高度近视。入院后右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手术后半年复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黄斑缺损,中央及周边视网膜平复。OCT检查,黄斑视网膜裂孔区瘢痕组织修复,视网膜复位良好;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

讨 论 先天性黄斑缺损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胚胎期宫内感染或发育异常所致[1]。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宫内感染学说[2, 3]。本文报道的这2例患者无黄斑缺损家族史,母亲孕期无明确宫内感染病史,故病因尚不明确。黄斑缺损分为色素型、无色素型以及合并血管异常型[2]。2例患者眼底表现主要为黄斑脉络膜缺损,缺损区内较多色素,并透见脉络膜血管,表面视网膜血管正常跨越缺损区,均属于色素型。OCT检查见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RPE层反射不均,证实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缺损,与杨继红和吴子旭[4]报道一致。 2例患者在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基础上均继发视网膜脱离,手术中见黄斑缺损区存在视网膜裂孔,推测其可能为原发病导致的黄斑区视网膜薄变所形成的裂孔。同时,例1患者有玻璃体混浊机化,例2患者合并后巩膜葡萄肿,均增加了黄斑区视网膜出现裂孔继而脱离的可能。手术后患者视网膜均复位良好,但目前硅油未取出,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的远期疗效有待观察。先天性黄斑缺损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需要长期随访,尽早治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