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毛菲菲, 孙挥宇, 李丹, 王胜男, 柳月红, 许雪静, 刘彬彬, 董瑜.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前房水巨细胞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6): 564-566.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6.013 复制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目前常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眼底特征做出临床诊断。但CMVR患者眼部表现复杂多样,且与急性视网膜坏死、弓形体病视网膜炎、结核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视网膜血管炎表现相似,仅靠眼底检查难以鉴别,容易误诊;依赖于对治疗后反应判断的诊断方式,又极有可能延误患者早期正确治疗,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及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探寻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测方式以尽早明确诊断CMVR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外已有研究表明,眼内液巨细胞病毒(CMV)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为进一步验证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采用PCR检测了AIDS患者前房水中CMV DNA的含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AIDS并行前房穿刺的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9.2±9.3)岁。CD4+T淋巴细胞1~523个/μl,中位数40个/μl。其中,<50个/μl 16例,占64.0%;50~200个/μl 7例,占28.0%;>200个/μl 2例,占8.0%。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间15 d~9年,中位数10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AIDS的诊断标准[2]。
所有患者均行散瞳间接检眼镜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后极部大量黄白色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出血,呈奶油番茄酱样;中周部视网膜白色或黄白色片状或簇状渗出病灶,活动边缘呈颗粒状,伴或不伴视网膜出血;或出现霜枝样视网膜血管炎等特殊类型病变,伴或不伴CMV抗原血症和(或)CMV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为CMVR的诊断标准[3]。根据眼底病变及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CMVR未治疗组:眼底存在CMVR病变,未经任何全身抗CMV治疗;共10例。CMVR治疗组:眼底存在CMVR病变(图 1),已经膦甲酸钠或更昔洛韦抗CMV全身治疗(图 2);共7例。对照组:眼底未见视网膜病变或仅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并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排除CMVR;共8例,其中4例合并全身其他部位CMV感染。

所有患者均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2~3 d后,在手术室内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前房穿刺,抽取房水100 μl,-20℃保存待测。选取人CMV株-AD169基因组中编码即刻早期转录调节蛋白的IE1基因一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区为扩增靶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扩增片段长度为86碱基对(b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房水样本中CMV DNA的含量。以CMVR未治疗组、CMVR治疗组患者中检测出的阳性比例为PCR敏感性;对照组患者中检测出的阴性比例为PCR特异性。
2 结果
CMVR未治疗组10例患者中,无症状1例,在体检时发现;眼前黑影2例;视物模糊7例。出现症状时间10 d~2个月。眼底检查发现,无症状的1例患者右眼见小于1/2个视盘直径(DD)的白色病灶,边界模糊,伴少量卫星灶;右眼玻璃体明显混浊,双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血管呈霜枝样改变,右眼各象限及左眼上方可见大片状黄白色病灶及出血1例;双眼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2例;单眼黄色病灶伴出血6例。PCR检测结果显示,CMV DNA阳性9例,阴性1例;敏感性为90.0%。9例CMV DNA阳性患者CMV DNA含量为3.72×103~4.81×105 copies/ml,平均CMV DNA含量为(1.55±1.63)×105 copies/ml。其中,4例患者于治疗1个月后再次复测CMV DNA,1例患者CMV DNA含量由1.93×105 copies/ml减少至1.33×104 copies/ml,其余3例均转为阴性。CMV DNA阴性的1例患者,右眼颞下方可见小于1/2 DD的白色病灶,发现病灶后给予膦甲酸钠治疗20 d后自行停药;停药1个月后再次复发,病灶在原位较前明显扩大,CMV DNA转为阳性。
CMVR治疗组7例患者中,无症状2例,在体检时发现;眼前黑影1例;视物模糊4例。出现症状时间2个月~3年。眼底检查发现,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CMVR 3例;病灶局限但存在出血及黄色渗出1例;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3例。PCR检测结果显示,CMV DNA阳性3例,阴性4例;敏感性为42.9%。3例CMV DNA阳性患者平均CMV DNA含量为(4.92±4.78)×103 copies/ml。眼底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CMVR的3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其中,2例患者治疗已超过1年余,并已停药;1例患者治疗10个月,仍在治疗中。眼底表现为病灶局限但存在出血及黄色渗出的1例患者,CMV DNA为阴性,已治疗52 d。眼底表现为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的3例患者,CMV DNA为阳性;CMV DNA含量分别为1.17×103、1.03×104、3.28×103 copies/ml。CMV DNA含量为3.28×103 copies/ml的患者治疗20 d后复诊,CMV DNA含量减至7.67×102 copies/ml,未完全转阴。
对照组8例患者中,眼底无异常表现5例,表现为以棉绒斑或浅层视网膜出血的HIV视网膜病变3例。眼底无异常表现的5例患者中,合并肺部或食管的CMV感染4例。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特异性超过99.9%。
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结膜下出血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与前房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PCR是一项较为常规且有效的检测手段,具有快速和标本需要量小等优点。我们利用PCR检测了3组患者房水中CMV DNA的含量。结果显示,CMVR未治疗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CMV DNA阳性,敏感性高达90.0%。说明对于未经治疗的AIDS患者,CMV PCR敏感性较高。另1例患者CMV DNA阴性,其眼底病灶小于1 DD。我们分析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病例数太少,有存在假阴性结果的可能。除此之外,也可能是因为CMVR病灶较小,不足以释放出可以被PCR检测到的DNA至眼内。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应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CMVR治疗组7例患者中,3例患者CMV DNA阳性,敏感性为42.9%;眼底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病灶的3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提示瘢痕病灶中可能无法检测到CMV。我们还发现,治疗20 d的患者仍可检测到CMV,而治疗52 d的患者无法检测到CMV。说明治疗一定时间后眼内的CMV DNA会逐渐转阴。2例自行停药后复发的患者均可以检测到CMV DNA。提示CMV的治疗需要延续一定时间,且停药前需要经过眼内PCR检测以判断CMV DNA是否为阴性。对照组8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说明PCR检查的特异性超过99.9%。提示即便CMV DNA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CMV的感染。但由于PCR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检测出CMV DNA为阳性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因PCR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其局限性是可能出现假阳性[4]。但本组患者中,无1例假阳性结果出现。我们分析这可能与标本正确保存及操作,避免污染有关;但也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不足以全面反映PCR检测的特异性。
经治疗后患者CMV DNA含量明显减少或消失,提示适当治疗可控制CMV复制,减少眼内CMV含量。Fenner等[5]提出,PCR可用于监测指导长期抗病毒治疗。需要比较治疗前后前房水CMV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于未经治疗的CMVR患者,因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可以作为诊断的可靠方法。对于治疗后的患者,PCR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Pathanapitoon等[6]用结膜刮片方法来诊断CMVR,结果发现其敏感性仅为12%。表明结膜刮片不适合用于诊断CMVR。玻璃体腔的病毒浓度高于前房水[1],但玻璃体腔取标本创伤及感染风险较大。而前房穿刺和玻璃体腔穿刺有相同的敏感性[7, 8]。尽管其也有一定的创伤性,但本组患者除1例结膜下出血外没有出现任何其他并发症,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前房水PCR检测CMV D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且安全可靠,可以作为CMVR病原学诊断依据。对于眼底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未经治疗的AIDS患者能够起到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用于CMVR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受样本量限制,关于前房水CMV PCR检测的确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穿刺后感染率等安全性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探讨。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目前常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眼底特征做出临床诊断。但CMVR患者眼部表现复杂多样,且与急性视网膜坏死、弓形体病视网膜炎、结核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视网膜血管炎表现相似,仅靠眼底检查难以鉴别,容易误诊;依赖于对治疗后反应判断的诊断方式,又极有可能延误患者早期正确治疗,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伤及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探寻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测方式以尽早明确诊断CMVR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外已有研究表明,眼内液巨细胞病毒(CMV)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为进一步验证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采用PCR检测了AIDS患者前房水中CMV DNA的含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AIDS并行前房穿刺的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9.2±9.3)岁。CD4+T淋巴细胞1~523个/μl,中位数40个/μl。其中,<50个/μl 16例,占64.0%;50~200个/μl 7例,占28.0%;>200个/μl 2例,占8.0%。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间15 d~9年,中位数10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AIDS的诊断标准[2]。
所有患者均行散瞳间接检眼镜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后极部大量黄白色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出血,呈奶油番茄酱样;中周部视网膜白色或黄白色片状或簇状渗出病灶,活动边缘呈颗粒状,伴或不伴视网膜出血;或出现霜枝样视网膜血管炎等特殊类型病变,伴或不伴CMV抗原血症和(或)CMV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为CMVR的诊断标准[3]。根据眼底病变及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CMVR未治疗组:眼底存在CMVR病变,未经任何全身抗CMV治疗;共10例。CMVR治疗组:眼底存在CMVR病变(图 1),已经膦甲酸钠或更昔洛韦抗CMV全身治疗(图 2);共7例。对照组:眼底未见视网膜病变或仅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并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排除CMVR;共8例,其中4例合并全身其他部位CMV感染。

所有患者均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2~3 d后,在手术室内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前房穿刺,抽取房水100 μl,-20℃保存待测。选取人CMV株-AD169基因组中编码即刻早期转录调节蛋白的IE1基因一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区为扩增靶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荧光探针。扩增片段长度为86碱基对(b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房水样本中CMV DNA的含量。以CMVR未治疗组、CMVR治疗组患者中检测出的阳性比例为PCR敏感性;对照组患者中检测出的阴性比例为PCR特异性。
2 结果
CMVR未治疗组10例患者中,无症状1例,在体检时发现;眼前黑影2例;视物模糊7例。出现症状时间10 d~2个月。眼底检查发现,无症状的1例患者右眼见小于1/2个视盘直径(DD)的白色病灶,边界模糊,伴少量卫星灶;右眼玻璃体明显混浊,双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血管呈霜枝样改变,右眼各象限及左眼上方可见大片状黄白色病灶及出血1例;双眼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2例;单眼黄色病灶伴出血6例。PCR检测结果显示,CMV DNA阳性9例,阴性1例;敏感性为90.0%。9例CMV DNA阳性患者CMV DNA含量为3.72×103~4.81×105 copies/ml,平均CMV DNA含量为(1.55±1.63)×105 copies/ml。其中,4例患者于治疗1个月后再次复测CMV DNA,1例患者CMV DNA含量由1.93×105 copies/ml减少至1.33×104 copies/ml,其余3例均转为阴性。CMV DNA阴性的1例患者,右眼颞下方可见小于1/2 DD的白色病灶,发现病灶后给予膦甲酸钠治疗20 d后自行停药;停药1个月后再次复发,病灶在原位较前明显扩大,CMV DNA转为阳性。
CMVR治疗组7例患者中,无症状2例,在体检时发现;眼前黑影1例;视物模糊4例。出现症状时间2个月~3年。眼底检查发现,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CMVR 3例;病灶局限但存在出血及黄色渗出1例;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3例。PCR检测结果显示,CMV DNA阳性3例,阴性4例;敏感性为42.9%。3例CMV DNA阳性患者平均CMV DNA含量为(4.92±4.78)×103 copies/ml。眼底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CMVR的3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其中,2例患者治疗已超过1年余,并已停药;1例患者治疗10个月,仍在治疗中。眼底表现为病灶局限但存在出血及黄色渗出的1例患者,CMV DNA为阴性,已治疗52 d。眼底表现为大量黄色病灶伴出血的3例患者,CMV DNA为阳性;CMV DNA含量分别为1.17×103、1.03×104、3.28×103 copies/ml。CMV DNA含量为3.28×103 copies/ml的患者治疗20 d后复诊,CMV DNA含量减至7.67×102 copies/ml,未完全转阴。
对照组8例患者中,眼底无异常表现5例,表现为以棉绒斑或浅层视网膜出血的HIV视网膜病变3例。眼底无异常表现的5例患者中,合并肺部或食管的CMV感染4例。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特异性超过99.9%。
25例患者中,除1例患者结膜下出血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与前房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PCR是一项较为常规且有效的检测手段,具有快速和标本需要量小等优点。我们利用PCR检测了3组患者房水中CMV DNA的含量。结果显示,CMVR未治疗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CMV DNA阳性,敏感性高达90.0%。说明对于未经治疗的AIDS患者,CMV PCR敏感性较高。另1例患者CMV DNA阴性,其眼底病灶小于1 DD。我们分析认为,这或许是因为病例数太少,有存在假阴性结果的可能。除此之外,也可能是因为CMVR病灶较小,不足以释放出可以被PCR检测到的DNA至眼内。对于这类患者,临床应密切随访观察其变化。CMVR治疗组7例患者中,3例患者CMV DNA阳性,敏感性为42.9%;眼底表现为瘢痕样陈旧性病灶的3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提示瘢痕病灶中可能无法检测到CMV。我们还发现,治疗20 d的患者仍可检测到CMV,而治疗52 d的患者无法检测到CMV。说明治疗一定时间后眼内的CMV DNA会逐渐转阴。2例自行停药后复发的患者均可以检测到CMV DNA。提示CMV的治疗需要延续一定时间,且停药前需要经过眼内PCR检测以判断CMV DNA是否为阴性。对照组8例患者CMV DNA均为阴性。说明PCR检查的特异性超过99.9%。提示即便CMV DNA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CMV的感染。但由于PCR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检测出CMV DNA为阳性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因PCR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所以其局限性是可能出现假阳性[4]。但本组患者中,无1例假阳性结果出现。我们分析这可能与标本正确保存及操作,避免污染有关;但也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不足以全面反映PCR检测的特异性。
经治疗后患者CMV DNA含量明显减少或消失,提示适当治疗可控制CMV复制,减少眼内CMV含量。Fenner等[5]提出,PCR可用于监测指导长期抗病毒治疗。需要比较治疗前后前房水CMV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来评估治疗效果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于未经治疗的CMVR患者,因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可以作为诊断的可靠方法。对于治疗后的患者,PCR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Pathanapitoon等[6]用结膜刮片方法来诊断CMVR,结果发现其敏感性仅为12%。表明结膜刮片不适合用于诊断CMVR。玻璃体腔的病毒浓度高于前房水[1],但玻璃体腔取标本创伤及感染风险较大。而前房穿刺和玻璃体腔穿刺有相同的敏感性[7, 8]。尽管其也有一定的创伤性,但本组患者除1例结膜下出血外没有出现任何其他并发症,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前房水PCR检测CMV D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且安全可靠,可以作为CMVR病原学诊断依据。对于眼底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未经治疗的AIDS患者能够起到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用于CMVR治疗效果的评估。但受样本量限制,关于前房水CMV PCR检测的确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穿刺后感染率等安全性还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