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可在正常瞳孔状态下单次扫描获得200°范围内的眼底彩色、血管造影和自身荧光图像, 有助于发现既往其他眼底影像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的周边部眼底病变, 获得更加丰富的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新的发现和信息进行合理分析解释, 必将改变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的认知和干预水平现状, 推动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
引用本文: 寇博煦, 董玲, 王建民. 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应用研究现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5): 504-50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5.029 复制
葡萄膜炎多数可以出现眼底病变,需要通过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眼底自身荧光(FAF)等检查协助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1, 2]。传统眼底照相机的单次摄像仅能获得30°~60°范围的眼底图像,难以全面了解眼底周边部的变化,不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的范围及其活动程度。近年来,多种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技术应用于眼底病临床,表现出与传统眼底照相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3, 4]。现就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在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超广角眼底成像及其主要设备技术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是近年应用于眼底病临床的检查手段,其对眼底的观察范围大于传统眼底照相机,可以在正常瞳孔状态下获得最大200°范围的眼底图像,从而扩大了眼底的可视范围,提高了对多种眼底疾病的临床认知水平。目前可以获取的超广角影像系统主要有Pomerantzeff相机、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Panoret、Optos扫描激光眼底镜(SLO)、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和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是Optos SLO。它不需要放置角膜接触镜,不必散大瞳孔,可以单次扫描获得200°范围内的眼底彩色以及FFA和FAF图像,其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可以通过绿色或红色单色光照片和二者的混合伪彩色照片形式呈现。目前该技术尚存在上下方周边部视网膜图像部分损失,眼底彩色像为伪彩色,后极部图像分辨率较低、需要受检者的配合度较好等缺点。尽管在眼底成像时出现的伪影会部分干扰对检查结果的判断,但是并不影响在眼底周边部病变检查方面所表现出的明显优势[5]。
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是另一种共焦SLO,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均较高,扫描范围可达150°,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Optos SLO低。可以获得造影检查的动态影像,后极部成像较为清晰,并且能与非超广角成像镜头实现便捷互换。缺点是不能进行眼底彩色照相[6]。
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是在角膜表面放置接触镜以后,应用Heidelberg共焦SLO进行检查的技术方法,观察范围也可以达到150°。但是检查时需进行表面麻醉,对检查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受检者配合程度的要求均较高,而且所获得的眼底图像为180°全反转图像,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将其转换为正像后才能进行图像分析[7, 8]。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缺点,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已经被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所取代。
2 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的新发现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更大的可视范围,其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与现有检查技术的结合。对于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的超广角眼底成像研究主要是与FFA、眼底照相和FAF检查技术的结合。
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特别是中间葡萄膜炎或者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等后部葡萄膜炎,其炎症改变主要表现在眼底的周边部,传统FFA检查难以观察到,而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对某些类型葡萄膜炎所致周边部眼底病变的临床认知水平。Kaines等[9]对5例常见葡萄膜炎患者的检查发现,与传统FFA相比,超广角FFA可以清晰显示眼底周边部病变特征并且准确记录病变进展情况,尤其适用于对中间和后部葡萄膜炎的全面观察。Tsui等[10]对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12只眼的检查发现,超广角FFA不仅可以发现眼底后极部的静脉炎症,而且还可以发现眼底周边部的静脉炎症。提示超广角FFA对中间葡萄膜炎患者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随访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成为中间葡萄膜炎分型以及病因探究的有利工具。李继鹏等[11]应用超广角FFA对47例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81只眼进行检查,发现了传统FFA检查未能发现的周边部血管渗漏3只眼,周边部无灌注区5只眼,远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3只眼。但是由于此项研究设计并非为超广角眼底成像与常规眼底成像技术的比较,因此未能就此得出研究结论。Hong等[12]对4例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超广角FFA和传统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超广角FFA检查能够发现所有患眼视网膜血管炎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全部区域,而相应的改变在传统FFA检查均未能显示。因此认为超广角FFA检查对眼底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监测作用明显优于传统FFA检查,有助于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治。但此项研究的样本量太少,用于比较的超广角FFA和传统FFA图像并非来自于造影同期的检查结果,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Tsui等[13]对包括6例葡萄膜炎患儿在内的16例眼底病患儿的超广角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对于传统FFA,超广角FFA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发现视网膜周边部血管的炎性渗漏,提示疾病的活动性。但是由于患儿的检查合作性常常较差,检查结果会有更多的伪影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效果。综合上述研究文献,超广角FFA可以明显扩大眼底检查的范围,提供更多眼底周边部的病变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对特定类型葡萄膜炎的研究例数普遍较少;有些新的发现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验证;由于正常人超广角FFA观察资料的缺乏,对于这些新的发现如何进行合理解释、是否具有诊断治疗价值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眼底照相包括彩色照相、无赤光照相和FAF照相等,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与这些检查技术结合可以为眼底病临床工作提供便利。Mudvari等[14]对12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12只眼进行了Optos超广角和传统眼底照相技术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发现超广角眼底照相与传统9区域眼底组合照相比较,获取的总体视网膜图像扩大了48.3%,病变区域图像扩大了40.0%;并且受检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明,由于检查的舒适度增加和所需时间减少,多数患者更愿意接受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因此该研究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眼底照相,超广角眼底照相是一种更好的检查方法。Tripathy等[15]应用Optos SLO对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眼底病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超广角眼底照相可以更加准确地记录眼底周边部病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便对病变观察以及向患者进行病情解释工作。
Reznicek等[16]采用Optos SLO对55例患者78只眼进行了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和FAF检查。其中,感染性葡萄膜炎9只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69只眼。结果发现,感染性葡萄膜炎6只眼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48只眼存在周边部眼底病变。感染性葡萄膜炎4只眼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29只眼超广角FAF较眼底伪彩色照相更加容易发现周边部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69只眼中,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11只眼,超广角FAF较绿色和红色单色光眼底照相以及二者混合伪彩色眼底照相更容易发现这些病变。因此研究者认为超广角FAF较眼底伪彩色照相更加容易发现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助于对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诊断和随访。Hashimoto和Kishi[17]应用Optos SLO对多发性白点综合征急性期患者13例14只眼FAF变化的随访观察发现,超广角FAF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眼底病灶的变化过程。这些病灶在急性期首先起自视盘周围和后极部视网膜,然后以离心的方式向周边部扩散,最后从周边部以向心的方式逐渐消退,说明了病变的演变过程。Seidensticker等[18]对后部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进行全视网膜FAF检查后也认为,其检查简便易行,而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变化与视野检查结果均相互对应,进一步验证了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价值。
Vogt-Kayanagi-Harada(VKH)综合征是目前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应用较多的特定葡萄膜炎类型。Lee等[19]对55只VKH综合征患眼的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眼底成像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将病变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为7、10、20只眼,另有无晚霞状眼底改变者18只眼。研究同时还发现,在早期葡萄膜炎反复发作越频繁、病变的持续时间越长,前房炎症反应越重;后期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等级就越高;而且越容易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病变。Lee等[19]认为这种基于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制定的晚霞状眼底改变分级方法简单合理,对于评价VKH综合征的炎症严重程度以及病程观察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Heussen等[20]应用Optos超广角FAF对10例慢性VKH综合征患者20只眼进行了眼底周边部检查,发现14只眼(70%)存在眼底周边部的FAF改变;将这些改变分为多灶性弱荧光斑、强荧光斑、独特的格子样改变,分别为11、8、2只眼。因此研究者认为眼底周边部FAF的异常在慢性VKH综合征患眼中是常见的,容易被超广角FAF发现并有助于确定其类型,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值得开展。Ahn等[21]应用Optos FAF和眼底照相功能也对1例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VKH综合征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眼底周边部的多灶性颗粒状强荧光区,但其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而且通过绿色和红色单色光眼底照相发现光线的穿透性增强,提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性改变。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利用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扩大FAF检查的范围;对于VKH综合征患者眼底周边部的观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是如何进行合理解释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对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治疗决策的影响
Campbell等[22]对43例非感染性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前瞻性评估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炎症活动性判定和治疗方案决策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依靠传统临床和FFA检查,7例患者的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占16%;22例患者的炎症活动性得以证实,占51%。而辅助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21例患者的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占48%;27例患者的炎症活动性得以证实,占63%。与传统的临床和FFA检查结果比较,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在辅助治疗方案的决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辅助炎症活动性的判定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者认为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可以在非感染性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方案决策方面发挥作用。然而这种决策辅助作用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判定。
Leder等[23]应用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标准60°眼底照相对23例非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进行了71次随访检查。结果显示,标准60°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病变32次,占45%;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病变48次,占6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单纯依靠临床检查只有4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占6%;辅以标准FFA检查后另有3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占4%;而加用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后,则有10次和36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分别占14%和51%。提示超广角眼底成像和FFA检查可以在非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中提供重要的辅证。然而,由于此项研究的患者选择不具有随机性和连续性;而且在同次随访时不可能对患者分别进行超广角眼底照相和标准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Mesquida等[24]对20例Behçet病伴发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38只眼的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FAF和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对16例患者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和病变范围确定提供了帮助;对13例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激光光凝方案制定提供了帮助;对11例患者的眼底病变监控提供了帮助。38只眼中,33只眼接受了超广角FFA检查,其中28只眼发现了视网膜血管炎,而在临床检查中却并未发现;34只眼接受了FAF检查,其中28只眼的视网膜周边部发现了多发性强荧光斑。研究者认为超广角眼底成像在Behçet病伴发视网膜血管炎的检查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但对于眼底新发现的解释以及治疗方案改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进行判定。
4 问题与展望
目前投入临床应用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尚不能覆盖全部视网膜检查,要想达到较理想的大范围观察,还需要患者的眼球直径、锯齿缘位置等符合设定的标准以及充分散大瞳孔和患者良好的配合;眼底成像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图像分辨率;患者睫毛、玻璃体混浊、屈光间质病变均容易形成伪影从而进一步降低图像的可读性;部分成像方式存在图像变形的缺陷,不能准确测量病变部位的真实位置和大小。除了这些设备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外,临床医生如何充分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的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新的发现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提高其应用水平更亟待思考和探索。尽管如此,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的应用必将改变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的认知干预水平现状,推动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
葡萄膜炎多数可以出现眼底病变,需要通过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和眼底自身荧光(FAF)等检查协助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1, 2]。传统眼底照相机的单次摄像仅能获得30°~60°范围的眼底图像,难以全面了解眼底周边部的变化,不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的范围及其活动程度。近年来,多种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技术应用于眼底病临床,表现出与传统眼底照相机不同的特点和优势[3, 4]。现就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在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超广角眼底成像及其主要设备技术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是近年应用于眼底病临床的检查手段,其对眼底的观察范围大于传统眼底照相机,可以在正常瞳孔状态下获得最大200°范围的眼底图像,从而扩大了眼底的可视范围,提高了对多种眼底疾病的临床认知水平。目前可以获取的超广角影像系统主要有Pomerantzeff相机、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Panoret、Optos扫描激光眼底镜(SLO)、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和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是Optos SLO。它不需要放置角膜接触镜,不必散大瞳孔,可以单次扫描获得200°范围内的眼底彩色以及FFA和FAF图像,其眼底照相检查结果可以通过绿色或红色单色光照片和二者的混合伪彩色照片形式呈现。目前该技术尚存在上下方周边部视网膜图像部分损失,眼底彩色像为伪彩色,后极部图像分辨率较低、需要受检者的配合度较好等缺点。尽管在眼底成像时出现的伪影会部分干扰对检查结果的判断,但是并不影响在眼底周边部病变检查方面所表现出的明显优势[5]。
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是另一种共焦SLO,图像分辨率和对比度均较高,扫描范围可达150°,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Optos SLO低。可以获得造影检查的动态影像,后极部成像较为清晰,并且能与非超广角成像镜头实现便捷互换。缺点是不能进行眼底彩色照相[6]。
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是在角膜表面放置接触镜以后,应用Heidelberg共焦SLO进行检查的技术方法,观察范围也可以达到150°。但是检查时需进行表面麻醉,对检查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以及受检者配合程度的要求均较高,而且所获得的眼底图像为180°全反转图像,需要应用相关软件将其转换为正像后才能进行图像分析[7, 8]。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缺点,Staurenghi接触镜眼底成像系统已经被Heidelberg Spectralis非接触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所取代。
2 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的新发现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更大的可视范围,其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与现有检查技术的结合。对于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的超广角眼底成像研究主要是与FFA、眼底照相和FAF检查技术的结合。
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特别是中间葡萄膜炎或者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等后部葡萄膜炎,其炎症改变主要表现在眼底的周边部,传统FFA检查难以观察到,而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对某些类型葡萄膜炎所致周边部眼底病变的临床认知水平。Kaines等[9]对5例常见葡萄膜炎患者的检查发现,与传统FFA相比,超广角FFA可以清晰显示眼底周边部病变特征并且准确记录病变进展情况,尤其适用于对中间和后部葡萄膜炎的全面观察。Tsui等[10]对6例中间葡萄膜炎患者12只眼的检查发现,超广角FFA不仅可以发现眼底后极部的静脉炎症,而且还可以发现眼底周边部的静脉炎症。提示超广角FFA对中间葡萄膜炎患者的早期准确诊断和随访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成为中间葡萄膜炎分型以及病因探究的有利工具。李继鹏等[11]应用超广角FFA对47例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81只眼进行检查,发现了传统FFA检查未能发现的周边部血管渗漏3只眼,周边部无灌注区5只眼,远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3只眼。但是由于此项研究设计并非为超广角眼底成像与常规眼底成像技术的比较,因此未能就此得出研究结论。Hong等[12]对4例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超广角FFA和传统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超广角FFA检查能够发现所有患眼视网膜血管炎和毛细血管无灌注全部区域,而相应的改变在传统FFA检查均未能显示。因此认为超广角FFA检查对眼底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的监测作用明显优于传统FFA检查,有助于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治。但此项研究的样本量太少,用于比较的超广角FFA和传统FFA图像并非来自于造影同期的检查结果,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Tsui等[13]对包括6例葡萄膜炎患儿在内的16例眼底病患儿的超广角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相对于传统FFA,超广角FFA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发现视网膜周边部血管的炎性渗漏,提示疾病的活动性。但是由于患儿的检查合作性常常较差,检查结果会有更多的伪影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效果。综合上述研究文献,超广角FFA可以明显扩大眼底检查的范围,提供更多眼底周边部的病变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对特定类型葡萄膜炎的研究例数普遍较少;有些新的发现是否具有代表性有待验证;由于正常人超广角FFA观察资料的缺乏,对于这些新的发现如何进行合理解释、是否具有诊断治疗价值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眼底照相包括彩色照相、无赤光照相和FAF照相等,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与这些检查技术结合可以为眼底病临床工作提供便利。Mudvari等[14]对12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12只眼进行了Optos超广角和传统眼底照相技术的前瞻性对比研究。发现超广角眼底照相与传统9区域眼底组合照相比较,获取的总体视网膜图像扩大了48.3%,病变区域图像扩大了40.0%;并且受检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明,由于检查的舒适度增加和所需时间减少,多数患者更愿意接受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因此该研究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眼底照相,超广角眼底照相是一种更好的检查方法。Tripathy等[15]应用Optos SLO对2例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眼底病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超广角眼底照相可以更加准确地记录眼底周边部病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便对病变观察以及向患者进行病情解释工作。
Reznicek等[16]采用Optos SLO对55例患者78只眼进行了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和FAF检查。其中,感染性葡萄膜炎9只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69只眼。结果发现,感染性葡萄膜炎6只眼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48只眼存在周边部眼底病变。感染性葡萄膜炎4只眼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29只眼超广角FAF较眼底伪彩色照相更加容易发现周边部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69只眼中,伴有周边部视网膜血管炎11只眼,超广角FAF较绿色和红色单色光眼底照相以及二者混合伪彩色眼底照相更容易发现这些病变。因此研究者认为超广角FAF较眼底伪彩色照相更加容易发现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助于对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诊断和随访。Hashimoto和Kishi[17]应用Optos SLO对多发性白点综合征急性期患者13例14只眼FAF变化的随访观察发现,超广角FAF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眼底病灶的变化过程。这些病灶在急性期首先起自视盘周围和后极部视网膜,然后以离心的方式向周边部扩散,最后从周边部以向心的方式逐渐消退,说明了病变的演变过程。Seidensticker等[18]对后部葡萄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进行全视网膜FAF检查后也认为,其检查简便易行,而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变化与视野检查结果均相互对应,进一步验证了超广角眼底成像设备在葡萄膜炎中的应用价值。
Vogt-Kayanagi-Harada(VKH)综合征是目前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应用较多的特定葡萄膜炎类型。Lee等[19]对55只VKH综合征患眼的眼底彩色照相、超广角眼底成像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进行了观察。根据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将病变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为7、10、20只眼,另有无晚霞状眼底改变者18只眼。研究同时还发现,在早期葡萄膜炎反复发作越频繁、病变的持续时间越长,前房炎症反应越重;后期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等级就越高;而且越容易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病变。Lee等[19]认为这种基于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制定的晚霞状眼底改变分级方法简单合理,对于评价VKH综合征的炎症严重程度以及病程观察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Heussen等[20]应用Optos超广角FAF对10例慢性VKH综合征患者20只眼进行了眼底周边部检查,发现14只眼(70%)存在眼底周边部的FAF改变;将这些改变分为多灶性弱荧光斑、强荧光斑、独特的格子样改变,分别为11、8、2只眼。因此研究者认为眼底周边部FAF的异常在慢性VKH综合征患眼中是常见的,容易被超广角FAF发现并有助于确定其类型,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值得开展。Ahn等[21]应用Optos FAF和眼底照相功能也对1例出现晚霞状眼底改变的VKH综合征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眼底周边部的多灶性颗粒状强荧光区,但其形成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而且通过绿色和红色单色光眼底照相发现光线的穿透性增强,提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性改变。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利用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扩大FAF检查的范围;对于VKH综合征患者眼底周边部的观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是如何进行合理解释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对葡萄膜炎所致眼底病变治疗决策的影响
Campbell等[22]对43例非感染性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前瞻性评估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炎症活动性判定和治疗方案决策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依靠传统临床和FFA检查,7例患者的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占16%;22例患者的炎症活动性得以证实,占51%。而辅助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21例患者的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占48%;27例患者的炎症活动性得以证实,占63%。与传统的临床和FFA检查结果比较,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在辅助治疗方案的决策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辅助炎症活动性的判定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者认为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可以在非感染性后部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方案决策方面发挥作用。然而这种决策辅助作用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判定。
Leder等[23]应用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标准60°眼底照相对23例非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进行了71次随访检查。结果显示,标准60°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病变32次,占45%;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发现活动性病变48次,占6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单纯依靠临床检查只有4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占6%;辅以标准FFA检查后另有3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占4%;而加用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后,则有10次和36次检查结果提示改变治疗方案,分别占14%和51%。提示超广角眼底成像和FFA检查可以在非感染性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中提供重要的辅证。然而,由于此项研究的患者选择不具有随机性和连续性;而且在同次随访时不可能对患者分别进行超广角眼底照相和标准眼底照相和FFA检查。因此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Mesquida等[24]对20例Behçet病伴发活动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38只眼的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FAF和FFA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Optos超广角眼底照相对16例患者视网膜血管炎的诊断和病变范围确定提供了帮助;对13例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激光光凝方案制定提供了帮助;对11例患者的眼底病变监控提供了帮助。38只眼中,33只眼接受了超广角FFA检查,其中28只眼发现了视网膜血管炎,而在临床检查中却并未发现;34只眼接受了FAF检查,其中28只眼的视网膜周边部发现了多发性强荧光斑。研究者认为超广角眼底成像在Behçet病伴发视网膜血管炎的检查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但对于眼底新发现的解释以及治疗方案改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进行判定。
4 问题与展望
目前投入临床应用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尚不能覆盖全部视网膜检查,要想达到较理想的大范围观察,还需要患者的眼球直径、锯齿缘位置等符合设定的标准以及充分散大瞳孔和患者良好的配合;眼底成像范围的扩大可能会牺牲一部分图像分辨率;患者睫毛、玻璃体混浊、屈光间质病变均容易形成伪影从而进一步降低图像的可读性;部分成像方式存在图像变形的缺陷,不能准确测量病变部位的真实位置和大小。除了这些设备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外,临床医生如何充分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的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新的发现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提高其应用水平更亟待思考和探索。尽管如此,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技术的应用必将改变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的认知干预水平现状,推动葡萄膜炎及其所致眼底病变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