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丹, 孙挥宇, 毛菲菲, 许雪静, 刘彬彬, 柳月红. 无眼内疾患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黄斑厚度测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3): 291-293.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3.019 复制
视盘正常的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视神经纤维损失可达50%以上,推测HIV可引起内层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GC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破坏[1, 2]。有研究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发现,CD4细胞数<100个/mm3的HIV感染者RNFL和黄斑厚度明显变薄[3]。提示测量黄斑厚度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HIV相关眼底病变[4]。为验证这一结论,我们应用OCT检查测量了一组尚无眼内疾病的HIV感染患者的黄斑厚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3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诊治的无眼内疾患的HIV感染者49例78只眼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48只眼(A组)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HIV抗体检测阳性,均符合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患者中,CD4细胞数>100个/mm3 25例(B组),CD4细胞数<100个/mm3 24例(C组)。3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20、0.001,P=0.887、0.994);CD4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16,P<0.05)(表 1)。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压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排除眼底表现为棉绒斑等合并HIV相关感染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屈光间质混浊者。同时排除有眼部受伤史、眼内手术史、视网膜和神经异常等可能影响OCT测量者。患眼BCVA为20/25及以上,球镜度数(0.0±4.0) D,散光度数(0.0±2.5) D;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
常规消毒隔离,采用频域OCT仪(德国海德堡公司)测量受检眼的黄斑厚度。检查参数:激光波长870 n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6μm,扫描深度2 mm,像素3.9。采用内注视检查模式,常规行6 mm的线性扫描,以中心凹为中心对黄斑部间隔45°扫描,扫描后取清晰、稳定、信号强度≥5的图像储存。每只眼连续扫描5次,选用并记录扫描图像最清晰,同时兼顾扫描位置正、扫描质量高的一次扫描作为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值。仪器自带的视网膜厚度/体积分析软件自动绘出伪彩色的黄斑厚度地形图。以黄斑区视网膜内界面与视网膜色素上皮间的距离为黄斑厚度。按照距黄斑中心凹<1 mm、1~3 mm、<3~6 mm的距离将黄斑分为黄斑中心凹、内环、外环3个区域,以经过中心凹、角度为45°、135°的两条直线为界,将黄斑划分为上、下、鼻、颞4个象限,将视网膜划分为中心凹、上方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外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共9个分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C组双眼4个象限的内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及4个象限的外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双眼视网膜9个分区的平均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C组单眼4个象限的内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及4个象限的外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单眼视网膜9个分区的平均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4)。


3 讨论
未合并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HIV感染者常伴有视野缺损、对比敏感度和色觉下降等视功能障碍,并可导致RNFL变薄[4, 6-15]。其机制很可能是HIV引起棉绒斑、缺血,导致RGCL和RNFL破坏等内层视网膜血管病变,继而导致视功能异常。
黄斑区RGCL和RNFL占黄斑旁中心凹区域厚度的30%~35%,测量黄斑厚度有助于早期发现HIV相关眼底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眼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内环黄斑厚度较A、B组均明显变薄。说明对于HIV阳性患者来说,即使没有视网膜炎,在疾病早期阶段的微血管病变影响内层视网膜即可导致结构异常。长期的CD4细胞计数低的患者发生这些异常的风险更高。HIV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棉绒斑,同时伴有视网膜出血及微血管瘤。这种棉绒斑常出现在后极部,可能由于缺血引起视神经节细胞轴浆运输阻塞而造成细胞质物质积聚所致。HIV微血管病变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未经散瞳后眼底检查发现棉绒斑者通常漏诊。尽管本研究剔除了眼底检查有棉绒斑的患者,但是不能排除入组患者检查时棉绒斑已经吸收或有亚临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可能,这或许会对本研究结果带来一些偏倚。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患者的HIV相关亚临床视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和长期管理中,黄斑厚度细微变化的测量十分重要。今后还宜针对黄斑结构的变化是否能导致相应视功能改变作相关性分析。
视盘正常的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视神经纤维损失可达50%以上,推测HIV可引起内层视网膜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GC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破坏[1, 2]。有研究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发现,CD4细胞数<100个/mm3的HIV感染者RNFL和黄斑厚度明显变薄[3]。提示测量黄斑厚度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HIV相关眼底病变[4]。为验证这一结论,我们应用OCT检查测量了一组尚无眼内疾病的HIV感染患者的黄斑厚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3年3~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诊治的无眼内疾患的HIV感染者49例78只眼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48只眼(A组)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HIV抗体检测阳性,均符合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患者中,CD4细胞数>100个/mm3 25例(B组),CD4细胞数<100个/mm3 24例(C组)。3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20、0.001,P=0.887、0.994);CD4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16,P<0.05)(表 1)。

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压及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排除眼底表现为棉绒斑等合并HIV相关感染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白内障、屈光间质混浊者。同时排除有眼部受伤史、眼内手术史、视网膜和神经异常等可能影响OCT测量者。患眼BCVA为20/25及以上,球镜度数(0.0±4.0) D,散光度数(0.0±2.5) D;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
常规消毒隔离,采用频域OCT仪(德国海德堡公司)测量受检眼的黄斑厚度。检查参数:激光波长870 nm,轴向分辨率5μm,横向分辨率6μm,扫描深度2 mm,像素3.9。采用内注视检查模式,常规行6 mm的线性扫描,以中心凹为中心对黄斑部间隔45°扫描,扫描后取清晰、稳定、信号强度≥5的图像储存。每只眼连续扫描5次,选用并记录扫描图像最清晰,同时兼顾扫描位置正、扫描质量高的一次扫描作为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值。仪器自带的视网膜厚度/体积分析软件自动绘出伪彩色的黄斑厚度地形图。以黄斑区视网膜内界面与视网膜色素上皮间的距离为黄斑厚度。按照距黄斑中心凹<1 mm、1~3 mm、<3~6 mm的距离将黄斑分为黄斑中心凹、内环、外环3个区域,以经过中心凹、角度为45°、135°的两条直线为界,将黄斑划分为上、下、鼻、颞4个象限,将视网膜划分为中心凹、上方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外环、下方外环、鼻侧外环、颞侧外环共9个分区。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C组双眼4个象限的内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及4个象限的外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双眼视网膜9个分区的平均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C组单眼4个象限的内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凹及4个象限的外环平均黄斑厚度较A、B组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单眼视网膜9个分区的平均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3,4)。


3 讨论
未合并感染性视网膜疾病的HIV感染者常伴有视野缺损、对比敏感度和色觉下降等视功能障碍,并可导致RNFL变薄[4, 6-15]。其机制很可能是HIV引起棉绒斑、缺血,导致RGCL和RNFL破坏等内层视网膜血管病变,继而导致视功能异常。
黄斑区RGCL和RNFL占黄斑旁中心凹区域厚度的30%~35%,测量黄斑厚度有助于早期发现HIV相关眼底病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眼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内环黄斑厚度较A、B组均明显变薄。说明对于HIV阳性患者来说,即使没有视网膜炎,在疾病早期阶段的微血管病变影响内层视网膜即可导致结构异常。长期的CD4细胞计数低的患者发生这些异常的风险更高。HIV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棉绒斑,同时伴有视网膜出血及微血管瘤。这种棉绒斑常出现在后极部,可能由于缺血引起视神经节细胞轴浆运输阻塞而造成细胞质物质积聚所致。HIV微血管病变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未经散瞳后眼底检查发现棉绒斑者通常漏诊。尽管本研究剔除了眼底检查有棉绒斑的患者,但是不能排除入组患者检查时棉绒斑已经吸收或有亚临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可能,这或许会对本研究结果带来一些偏倚。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患者的HIV相关亚临床视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和长期管理中,黄斑厚度细微变化的测量十分重要。今后还宜针对黄斑结构的变化是否能导致相应视功能改变作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