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魏文斌. 为了光明的事业——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傅守静教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3): 215-217.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3.001 复制
早晨8:00的钟声刚刚响起,一位身量不高、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宽边方形眼镜的老教授便体态蹒跚地出现在了同仁医院眼科会诊中心的门口。她,便是同仁医院的“瑰宝级”老专家——93岁高龄的傅守静教授。近七十年来,这样的清晨、这样的场景,似乎构成了一幅蒙太奇的永恒画面。唯一变幻的,是画面中主人公的体态:从初为医师踌躇满志的年轻大夫,到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眼科主任,再到平静安详,一切了然于胸的龙钟老专家。傅守静教授始终坚守在她钟爱的岗位上,勤耕不辍。
傅守静教授,1922年生,蒙古族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而后到同仁医院眼科就职,至今已有七十年光景。参加工作不久,因天资聪颖、勤谨向学,被当时的眼底病学科泰斗罗宗贤教授看中,从此开启了决定她人生方向的眼底病学习的漫漫长旅。
年轻时候的傅守静是个聪慧果敢、善于思考的女孩,她常将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日常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既在专业上达到活学活用,也达到了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效果,受到同行及患者的一致好评,自此便开始在圈中小有名气。1952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郭沫若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郭老负责汉字改革,此次前来是为了咨询汉字的书写顺序。几千年以来,甲骨文、竹简的顺序均是自上而下、由右向左,阅读时,头随眼摇动,右手执笔书写的过程中,会受到手臂及手指的遮挡。针对此问题,傅守静早有思考,她提出,按眼睛的转动生理,向上、向下转动不及左右转动,且水平向视野较宽,上下方相对较窄,因此,建议汉字自左向右横向排列,这样符合视觉生理,阅读起来更为舒适。据此,汉字改革委员会决定,汉字自左向右横排。这便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文稿排序的由来。
十年磨一剑,傅守静教授凭着蒙古族人秉直率性、勇往直前的劲头,扎根于临床一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成就为国内知名的眼底病专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参与编撰《眼底病》、《眼科全书》和《眼科实践与理论》等多部眼科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玻璃体视网膜脱离学组副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和《眼科研究》、《眼科》杂志编委等。值得一提的是傅守静教授主编的《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出版)一书,在其出版后至今的十余年里,几乎成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的圣典,并于2011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业务上的精湛突出以及思想上的开放前瞻让傅守静教授得到了领导的青睐和赞赏,而为人真诚坦率、谦和平易、淡泊自持,也让她得到了科室同事的尊重和肯定。基于此,自1960年开始直至1984年,傅守静教授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历时24年,成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任期最长的主任。早在1960年就组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底病专业组及其他几个亚专业组, 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发展、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眼底病专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应用、推广以及视网膜脱离的诊疗和手术器械、材料的国产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蒙古族人的傅守静教授,在科室领导、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上,似乎天生具备猎人的敏锐与精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应用及推广。傅守静教授与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结缘始于1979年。当美籍华人眼科医师张美伦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技术带到北京同仁医院时, 她敏锐的认为这项技术值得推广。傅守静教授自接触到这一先进检查设备后,就开始虚心求教,用心钻研,很快便了解并掌握了这一技术,并率先尝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进行疾病的观察和治疗,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直视下冷冻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等;待其技术探索成熟后,她便将其总结的经验向其他医生进行传授,并亲自指导实践。同时,作为眼科主任,她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组织所有眼科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到视网膜脱离病房轮转3~6个月,要求学会并熟练掌握此项技术。随后,她带领科室成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6期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学习班,真正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新技术推广。
通过间接检眼镜的推广应用,国内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的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除提高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准确率及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以外,在手术中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观察,可做到对视网膜裂孔的准确定位及冷冻治疗,控制冷冻程度,从而将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因冷冻过量造成的手术后反应重、视网膜下色素释放过多导致手术后进一步玻璃体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在此基础上,傅守静教授提出,对于能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行巩膜扣带手术的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直接进行门诊手术。由此减少了因排队等待住院床位而致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玻璃体增生加重等情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而且也极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先进技术的广泛推广,必须建立在相关设备齐全的前提下。傅守静教授深知此中究竟,她经过多方打听,主动向相关科研单位寻求跨学科合作。她与航天部光学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生产了国产双目间接检眼镜,实现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国产化,还研制了国产冷冻治疗器,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同时,她还与橡胶研究所进行科研协作,研究并仿制了实性硅胶和硅胶海绵眼表植入物各4种型号,一直沿用至今。
在学术上,除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外,傅守静教授也是个独立钻研的人,对于临床问题总有她自己的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不盲目笃信权威。1983年的眼科学界,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了解远不及现在,当时的医学背景下大家认为可能炎症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于是有学者提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针对于此,傅守静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在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她指出,该病早期应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若发现渗漏点且渗漏点不在视力敏感区,可选择针对渗漏点的激光光凝治疗,以保留较好视力,禁忌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否则可致渗漏加重,导致视网膜呈泡状脱离。此观点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认同和赞扬。
傅守静教授常教导年轻医生: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因此不仅仅是“人”,而且是“有病的人”。她说,眼球对人的全身而言不过是“方寸之地”,但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中95%来自于眼睛。眼病也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观症状往往也更为突出,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作为眼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自然必不可少。同时,傅守静教授还指出,由于眼球结构及视觉症状较为复杂,难于描述也较难理解。因此,治病的过程也是对患者进行眼科知识普及的良好时机。针对于此,傅守静教授一直坚持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例如,她很早就在眼底病的诊疗过程中把视网膜比作照相机的底片,把眼球比作灯泡,视神经比作电线,视觉中枢比作发电厂,把玻璃体比作透明胶冻状的鸡蛋清,玻璃体液化就像鸡蛋放久了,蛋清稀了。这些比喻通俗易懂,对患者理解病情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解除顾虑,更好地配合治疗。因此,在傅守静教授的门诊经常能看到患者舒展愁眉满意离去的笑脸。
傅守静教授的宽厚、善良、豁达不仅仅针对患者,更是泽被到她的同事、朋友,尤其是年轻的眼科后辈们。而今,曾经经她手培养的小大夫们都已各有所长,成长为各学科骨干,大家聊起曾经的时光,几乎没有不提到傅守静教授所给予的严师式的督促与指导、家长般的关爱与照顾,以及朋友般的亲和与温暖。至今还记得1986年中秋节的饺子,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只身离家在京,外面喧嚣热闹身边却孤单清冷,正当思乡愁绪自心头涌起时,傅守静教授推门而入,领着我便回了家。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里,在煮饺子蒸腾的水汽中,作为小大夫的我立时拘谨全无,虽然是很普通的饺子,但吃得我终身难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傅守静教授,为了千千万万患者重见光明,为了带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走在国内眼科界前列,为了中国眼科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个醒目的席位,她就像古代逐日的夸父,矢志不渝、一刻不停地追赶着人类辉煌的太阳。行文于此,眼前仿佛93岁高龄的傅守静教授蹒跚着向我走来,眉眼间全是笑意,慈祥而生动,闪着天使般圣洁的光芒。
早晨8:00的钟声刚刚响起,一位身量不高、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宽边方形眼镜的老教授便体态蹒跚地出现在了同仁医院眼科会诊中心的门口。她,便是同仁医院的“瑰宝级”老专家——93岁高龄的傅守静教授。近七十年来,这样的清晨、这样的场景,似乎构成了一幅蒙太奇的永恒画面。唯一变幻的,是画面中主人公的体态:从初为医师踌躇满志的年轻大夫,到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眼科主任,再到平静安详,一切了然于胸的龙钟老专家。傅守静教授始终坚守在她钟爱的岗位上,勤耕不辍。
傅守静教授,1922年生,蒙古族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而后到同仁医院眼科就职,至今已有七十年光景。参加工作不久,因天资聪颖、勤谨向学,被当时的眼底病学科泰斗罗宗贤教授看中,从此开启了决定她人生方向的眼底病学习的漫漫长旅。
年轻时候的傅守静是个聪慧果敢、善于思考的女孩,她常将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日常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既在专业上达到活学活用,也达到了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效果,受到同行及患者的一致好评,自此便开始在圈中小有名气。1952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郭沫若来到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郭老负责汉字改革,此次前来是为了咨询汉字的书写顺序。几千年以来,甲骨文、竹简的顺序均是自上而下、由右向左,阅读时,头随眼摇动,右手执笔书写的过程中,会受到手臂及手指的遮挡。针对此问题,傅守静早有思考,她提出,按眼睛的转动生理,向上、向下转动不及左右转动,且水平向视野较宽,上下方相对较窄,因此,建议汉字自左向右横向排列,这样符合视觉生理,阅读起来更为舒适。据此,汉字改革委员会决定,汉字自左向右横排。这便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文稿排序的由来。
十年磨一剑,傅守静教授凭着蒙古族人秉直率性、勇往直前的劲头,扎根于临床一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成就为国内知名的眼底病专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参与编撰《眼底病》、《眼科全书》和《眼科实践与理论》等多部眼科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长期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玻璃体视网膜脱离学组副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和《眼科研究》、《眼科》杂志编委等。值得一提的是傅守静教授主编的《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出版)一书,在其出版后至今的十余年里,几乎成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的圣典,并于2011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业务上的精湛突出以及思想上的开放前瞻让傅守静教授得到了领导的青睐和赞赏,而为人真诚坦率、谦和平易、淡泊自持,也让她得到了科室同事的尊重和肯定。基于此,自1960年开始直至1984年,傅守静教授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历时24年,成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任期最长的主任。早在1960年就组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底病专业组及其他几个亚专业组, 为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发展、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眼底病专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应用、推广以及视网膜脱离的诊疗和手术器械、材料的国产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蒙古族人的傅守静教授,在科室领导、行业发展方向的把握上,似乎天生具备猎人的敏锐与精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应用及推广。傅守静教授与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结缘始于1979年。当美籍华人眼科医师张美伦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技术带到北京同仁医院时, 她敏锐的认为这项技术值得推广。傅守静教授自接触到这一先进检查设备后,就开始虚心求教,用心钻研,很快便了解并掌握了这一技术,并率先尝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进行疾病的观察和治疗,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直视下冷冻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等;待其技术探索成熟后,她便将其总结的经验向其他医生进行传授,并亲自指导实践。同时,作为眼科主任,她在1980年至1982年期间组织所有眼科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到视网膜脱离病房轮转3~6个月,要求学会并熟练掌握此项技术。随后,她带领科室成员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6期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学习班,真正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新技术推广。
通过间接检眼镜的推广应用,国内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的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除提高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诊断准确率及视网膜裂孔检出率以外,在手术中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观察,可做到对视网膜裂孔的准确定位及冷冻治疗,控制冷冻程度,从而将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从原来的80%提高到95%以上;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因冷冻过量造成的手术后反应重、视网膜下色素释放过多导致手术后进一步玻璃体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眼底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在此基础上,傅守静教授提出,对于能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行巩膜扣带手术的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直接进行门诊手术。由此减少了因排队等待住院床位而致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玻璃体增生加重等情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而且也极大方便了患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先进技术的广泛推广,必须建立在相关设备齐全的前提下。傅守静教授深知此中究竟,她经过多方打听,主动向相关科研单位寻求跨学科合作。她与航天部光学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生产了国产双目间接检眼镜,实现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国产化,还研制了国产冷冻治疗器,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同时,她还与橡胶研究所进行科研协作,研究并仿制了实性硅胶和硅胶海绵眼表植入物各4种型号,一直沿用至今。
在学术上,除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外,傅守静教授也是个独立钻研的人,对于临床问题总有她自己的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不盲目笃信权威。1983年的眼科学界,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了解远不及现在,当时的医学背景下大家认为可能炎症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于是有学者提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针对于此,傅守静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在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她指出,该病早期应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若发现渗漏点且渗漏点不在视力敏感区,可选择针对渗漏点的激光光凝治疗,以保留较好视力,禁忌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否则可致渗漏加重,导致视网膜呈泡状脱离。此观点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认同和赞扬。
傅守静教授常教导年轻医生: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因此不仅仅是“人”,而且是“有病的人”。她说,眼球对人的全身而言不过是“方寸之地”,但人获得的外界信息中95%来自于眼睛。眼病也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观症状往往也更为突出,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作为眼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的疏导自然必不可少。同时,傅守静教授还指出,由于眼球结构及视觉症状较为复杂,难于描述也较难理解。因此,治病的过程也是对患者进行眼科知识普及的良好时机。针对于此,傅守静教授一直坚持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例如,她很早就在眼底病的诊疗过程中把视网膜比作照相机的底片,把眼球比作灯泡,视神经比作电线,视觉中枢比作发电厂,把玻璃体比作透明胶冻状的鸡蛋清,玻璃体液化就像鸡蛋放久了,蛋清稀了。这些比喻通俗易懂,对患者理解病情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解除顾虑,更好地配合治疗。因此,在傅守静教授的门诊经常能看到患者舒展愁眉满意离去的笑脸。
傅守静教授的宽厚、善良、豁达不仅仅针对患者,更是泽被到她的同事、朋友,尤其是年轻的眼科后辈们。而今,曾经经她手培养的小大夫们都已各有所长,成长为各学科骨干,大家聊起曾经的时光,几乎没有不提到傅守静教授所给予的严师式的督促与指导、家长般的关爱与照顾,以及朋友般的亲和与温暖。至今还记得1986年中秋节的饺子,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只身离家在京,外面喧嚣热闹身边却孤单清冷,正当思乡愁绪自心头涌起时,傅守静教授推门而入,领着我便回了家。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里,在煮饺子蒸腾的水汽中,作为小大夫的我立时拘谨全无,虽然是很普通的饺子,但吃得我终身难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傅守静教授,为了千千万万患者重见光明,为了带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走在国内眼科界前列,为了中国眼科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一个醒目的席位,她就像古代逐日的夸父,矢志不渝、一刻不停地追赶着人类辉煌的太阳。行文于此,眼前仿佛93岁高龄的傅守静教授蹒跚着向我走来,眉眼间全是笑意,慈祥而生动,闪着天使般圣洁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