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丽萍, 朱吉伟, 熊毅, 陈雁, 黄红儿. 上海市淞南社区糖尿病居民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5, 31(2): 126-129.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5.02.004 复制
糖尿病(DM)患者中,14.7%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1]。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导致的盲属于可避免盲。了解DM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为DR的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以社区整体DM人群为基础,对DR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准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2013年3~9月上海市淞南社区人群DM管理档案中的DM患者作为目标调查人群。纳入DM档案管理的DM患者符合1997年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2],共计1177例。
每次调查前,由本研究团队医务人员根据DM管理档案,以书面或电话口头通知方式,核对调查对象情况,安排组织调查对象进行检查。参照文献[3, 4]的方法自行编制用于DR及DM流行病学调查评价的调查问卷。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采集受调查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对DR知识的知晓情况等一般资料;既往眼病史、屈光状态、眼病治疗史,心脑血管等全身疾病史。完成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基本检查。同日静息状态下坐位测量右上肢血压3次,每次间隔1 min,取其平均值纳入统计。受检前1日晚餐后禁食10~12 h,受检当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采用Snellen国际标准视力表行裸眼及针孔视力检查。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NIDEKNU-1000, 日本尼德克公司)拍摄以黄斑和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后极部35°范围内视网膜彩色眼底像,由同一位资深眼科医生独立读片,与散瞳后7个标准视野眼底彩色照片进行比较,确立诊断[5-7]。DR分级参照2002年国际DR分型标准[8],分为无明显DR、轻度非增生型DR、中度非增生型DR、重度非增生型DR和增生型DR(PDR)。单眼或双眼DR均作为1例纳入DR患病率统计;双眼DR以程度较重者进行DR分级。
1177例DM患者中,获得有效问卷并能配合眼底照相检查者1120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男性508例,女性612例。年龄28~90岁,平均年龄(65.50±8.68)岁;<50、50~59、60~69、70~79、80岁以上者分别为32、285、514、222、67例。按有、无DR(NDR)进行分组。因PDR患者较少,在进行两组间年龄、DM病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比较时,将非增生型重度DR与PDR统一为重度DR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1120例中,检出DR者264例(DR组),占23.57%;无明显DR者856例(NDR组),占76.43%。
DR组264例中,男性122例,占男性DM患者的24.02%;女性142例,占女性DM患者的23.20%;不同性别间DR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5)。平均年龄(63.17±8.38)岁;平均DM病程(10.66±7.26)年。NDR组856例中,男性386例,女性470例;平均年龄(64.80±8.88)岁;平均DM病程(9.31±6.66)年。两组患者间平均年龄、DM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7、2.688,P=0.008、0.007);收缩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DM病程>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4、2.291,χ2=12.527、4.505;P=0.028、0.022、0.000、0.034);性别、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心肌梗死史、吸烟、饮酒、家族史、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是否规律服降糖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50岁以及80岁以上者DM病程分别为(5.77±3.06)、(8.14±8.78)年,两者平均DM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3,P=0.511)。

264例DR患者中,轻度非增生型、中度非增生型、重度非增生型DR和PDR者分别为191、57、13、3例,分别占DM患者的17.05%、5.09%、1.16%、0.27%。<50、50~59、60~69、70~79、80岁以上者DR分别为13、71、122、51、7例,分别占DM患者的40.6%、24.9%、23.7%、22.9%、10.4%。<50岁者DR患病率明显高于60~69、70~79、80岁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7、4.624、12.234,P=0.032、0.032、0.000)。
不同程度DR患者间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DM病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其中,空腹血糖,轻度非增生型DR与中度非增生型DR、轻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8、-1.976,P=0.000、0.049);中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9,P=0.152)。使用胰岛素比率,轻度非增生型DR与中度非增生型DR、轻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636,P=0.001、0.010);中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710)。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M病程、使用胰岛素与DR的患病、程度密切相关(表 3),年龄越小、DM病程越长、使用胰岛素的患者,DR患病率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淞南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3.57%。轻度非增生型、中度非增生型、重度非增生型、PDR的患病率分别是17.05%、5.09%、1.16%、0.27%。男女患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DM病程、使用胰岛素与DR患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即年龄越小、DM病程越长、使用胰岛素的患者,DR患病率越高。
国外以社区为基础的DM人群中DR患病率为20.5%~46.9%[4, 9-12]。我国以社区整体DM人群为基础的DR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较少。邹海东等[13]报道,上海市北新泾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7.3%。本研究中,上海淞南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3.57%,低于北新泾地区DM人群中DR的患病率。这可能与近年来淞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和DM患者管理的不断完善有关,抽样调查的人群正是DM管理人群。但也不排除合并白内障等屈光间质混浊者影响眼底观察而存在漏诊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DR的发生与年龄、DM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相关;而性别、腰围、腰臀比、BMI、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心肌梗死史、吸烟、饮酒、家族史、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规律服降糖药与DR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发现,DR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要小于NDR患者平均年龄,并且年龄越小DR患病率越高。这与一些文献报道不一致[2]。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小是PDR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小,其发病年龄也越小[14]。Klein等[15]认为DR的严重性与发病年龄相关,发病越早,DR越严重。新加坡一项关于DR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的DR患者越易出现视力损害[16]。故进一步按不同年龄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年龄<50岁的DR患病率明显高于60~69、70~79、80岁以上者;80岁以上者DR患病率最低;50~59、60~69、70~79岁者DR患病率相当。<50岁者DM病程与80岁以上者DM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越小,其DM发病年龄也越小,DR发生也越早。提示DR患者正趋年轻化,50岁以下是今后干预的重点对象。年龄小与DR患病率呈密切关系,提示这些人群中存在1型DM及成人隐匿性免疫性DM的可能,在今后的随访中,应做相关抗体及胰岛功能的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DR的发生与DM病程成正相关,DM病程>10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DM病程<10年者。这与张丹和欧阳金芝[17]的报道结果相似。提示DM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也是今后重点干预的对象,需尽早了解眼底情况,以免延误诊治。
血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DR的发生发展情况。空腹血糖较高,说明DM病情较严重, 导致DM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发生DR的几率就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DR患者的空腹血糖和收缩压明显高于NDR的DM患者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有效控制DM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有研究认为,使用胰岛素治疗易增加DR发生的风险[18],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观点[19]。本研究结果显示,DR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率较NDR组患者明显增高,使用胰岛素者中度和重度DR的患病情况比轻度DR患病率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有密切相关性。使用胰岛素的DM患者比不使用胰岛素的DM患者发生DR的风险要高。这可能与此类2型DM患者DM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并且出现口服药物失效或者合并出现其他微血管并发症有关。或者因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够科学,获得的信息有偏差。胰岛素的使用是否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论证。
糖尿病(DM)患者中,14.7%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1]。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导致的盲属于可避免盲。了解DM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可为DR的早期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我们以社区整体DM人群为基础,对DR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研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准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2013年3~9月上海市淞南社区人群DM管理档案中的DM患者作为目标调查人群。纳入DM档案管理的DM患者符合1997年WHO制定的DM诊断标准[2],共计1177例。
每次调查前,由本研究团队医务人员根据DM管理档案,以书面或电话口头通知方式,核对调查对象情况,安排组织调查对象进行检查。参照文献[3, 4]的方法自行编制用于DR及DM流行病学调查评价的调查问卷。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采集受调查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对DR知识的知晓情况等一般资料;既往眼病史、屈光状态、眼病治疗史,心脑血管等全身疾病史。完成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基本检查。同日静息状态下坐位测量右上肢血压3次,每次间隔1 min,取其平均值纳入统计。受检前1日晚餐后禁食10~12 h,受检当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血糖。采用Snellen国际标准视力表行裸眼及针孔视力检查。应用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机(NIDEKNU-1000, 日本尼德克公司)拍摄以黄斑和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后极部35°范围内视网膜彩色眼底像,由同一位资深眼科医生独立读片,与散瞳后7个标准视野眼底彩色照片进行比较,确立诊断[5-7]。DR分级参照2002年国际DR分型标准[8],分为无明显DR、轻度非增生型DR、中度非增生型DR、重度非增生型DR和增生型DR(PDR)。单眼或双眼DR均作为1例纳入DR患病率统计;双眼DR以程度较重者进行DR分级。
1177例DM患者中,获得有效问卷并能配合眼底照相检查者1120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男性508例,女性612例。年龄28~90岁,平均年龄(65.50±8.68)岁;<50、50~59、60~69、70~79、80岁以上者分别为32、285、514、222、67例。按有、无DR(NDR)进行分组。因PDR患者较少,在进行两组间年龄、DM病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比较时,将非增生型重度DR与PDR统一为重度DR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1120例中,检出DR者264例(DR组),占23.57%;无明显DR者856例(NDR组),占76.43%。
DR组264例中,男性122例,占男性DM患者的24.02%;女性142例,占女性DM患者的23.20%;不同性别间DR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2,P=0.75)。平均年龄(63.17±8.38)岁;平均DM病程(10.66±7.26)年。NDR组856例中,男性386例,女性470例;平均年龄(64.80±8.88)岁;平均DM病程(9.31±6.66)年。两组患者间平均年龄、DM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7、2.688,P=0.008、0.007);收缩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DM病程>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4、2.291,χ2=12.527、4.505;P=0.028、0.022、0.000、0.034);性别、腰围、腰臀比、体重指数(BMI)、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心肌梗死史、吸烟、饮酒、家族史、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是否规律服降糖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50岁以及80岁以上者DM病程分别为(5.77±3.06)、(8.14±8.78)年,两者平均DM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3,P=0.511)。

264例DR患者中,轻度非增生型、中度非增生型、重度非增生型DR和PDR者分别为191、57、13、3例,分别占DM患者的17.05%、5.09%、1.16%、0.27%。<50、50~59、60~69、70~79、80岁以上者DR分别为13、71、122、51、7例,分别占DM患者的40.6%、24.9%、23.7%、22.9%、10.4%。<50岁者DR患病率明显高于60~69、70~79、80岁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7、4.624、12.234,P=0.032、0.032、0.000)。
不同程度DR患者间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DM病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其中,空腹血糖,轻度非增生型DR与中度非增生型DR、轻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8、-1.976,P=0.000、0.049);中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9,P=0.152)。使用胰岛素比率,轻度非增生型DR与中度非增生型DR、轻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6.636,P=0.001、0.010);中度非增生型DR与重度DR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9,P=0.710)。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DM病程、使用胰岛素与DR的患病、程度密切相关(表 3),年龄越小、DM病程越长、使用胰岛素的患者,DR患病率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淞南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3.57%。轻度非增生型、中度非增生型、重度非增生型、PDR的患病率分别是17.05%、5.09%、1.16%、0.27%。男女患病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龄、DM病程、使用胰岛素与DR患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即年龄越小、DM病程越长、使用胰岛素的患者,DR患病率越高。
国外以社区为基础的DM人群中DR患病率为20.5%~46.9%[4, 9-12]。我国以社区整体DM人群为基础的DR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较少。邹海东等[13]报道,上海市北新泾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7.3%。本研究中,上海淞南地区DM居民中DR的患病率为23.57%,低于北新泾地区DM人群中DR的患病率。这可能与近年来淞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和DM患者管理的不断完善有关,抽样调查的人群正是DM管理人群。但也不排除合并白内障等屈光间质混浊者影响眼底观察而存在漏诊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DR的发生与年龄、DM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相关;而性别、腰围、腰臀比、BMI、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心肌梗死史、吸烟、饮酒、家族史、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规律服降糖药与DR无显著相关关系。同时发现,DR患者的平均患病年龄要小于NDR患者平均年龄,并且年龄越小DR患病率越高。这与一些文献报道不一致[2]。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小是PDR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小,其发病年龄也越小[14]。Klein等[15]认为DR的严重性与发病年龄相关,发病越早,DR越严重。新加坡一项关于DR的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的DR患者越易出现视力损害[16]。故进一步按不同年龄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年龄<50岁的DR患病率明显高于60~69、70~79、80岁以上者;80岁以上者DR患病率最低;50~59、60~69、70~79岁者DR患病率相当。<50岁者DM病程与80岁以上者DM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越小,其DM发病年龄也越小,DR发生也越早。提示DR患者正趋年轻化,50岁以下是今后干预的重点对象。年龄小与DR患病率呈密切关系,提示这些人群中存在1型DM及成人隐匿性免疫性DM的可能,在今后的随访中,应做相关抗体及胰岛功能的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DR的发生与DM病程成正相关,DM病程>10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DM病程<10年者。这与张丹和欧阳金芝[17]的报道结果相似。提示DM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也是今后重点干预的对象,需尽早了解眼底情况,以免延误诊治。
血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DR的发生发展情况。空腹血糖较高,说明DM病情较严重, 导致DM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发生DR的几率就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DR患者的空腹血糖和收缩压明显高于NDR的DM患者空腹血糖和收缩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有效控制DM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有研究认为,使用胰岛素治疗易增加DR发生的风险[18],但也有研究持相反观点[19]。本研究结果显示,DR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率较NDR组患者明显增高,使用胰岛素者中度和重度DR的患病情况比轻度DR患病率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有密切相关性。使用胰岛素的DM患者比不使用胰岛素的DM患者发生DR的风险要高。这可能与此类2型DM患者DM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并且出现口服药物失效或者合并出现其他微血管并发症有关。或者因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够科学,获得的信息有偏差。胰岛素的使用是否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