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01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董凯、周恩亮、朱子诚、文磊、柯根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冯敬仰、闫泉、孙晓东);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形态学特点, 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 方法 雄性健康的Sprague-Dawley大鼠60只, 右眼视网膜下注入1%透明质酸纳50 μl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作为实验组, 左眼不作处理为对照组。建模后3 d,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方式及形态学特点。建模后3 d, 提取大鼠视网膜组织, 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8的相对蛋白表达; 采用免疫沉淀法检测磷酸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p-RIP1)的相对蛋白表达。 结果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为凋亡和坏死。同时还可观察到光感受器细胞的坏死性凋亡, 其形态学与坏死细胞类似。表现为细胞肿胀, 质膜不完整、破裂, 染色质浓集和边聚, 且伴有明显的自噬泡和空泡。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 实验组、对照组裂解的Caspase 8蛋白相对表达分别为0.78±0.03、0.06±0.01, 实验组裂解的Caspase 8蛋白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裂解的Caspase 8蛋白相对表达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023.21, P<0.05)。免疫沉淀法检测结果显示, 实验组、对照组p-RIP1蛋白相对表达分别为0.23±0.03、0.14±0.02, 实验组p-RIP1蛋白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p-RIP1蛋白相对表达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44, P<0.05)。 结论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坏死性凋亡表现为细胞肿胀, 质膜不完整、破裂, 染色质浓集和边聚, 且伴有明显的自噬泡和空泡; 其发生机制与p-RIP1表达增加有关。

引用本文: 董凯, 周恩亮, 朱子诚, 文磊, 冯敬仰, 闫泉, 柯根杰, 孙晓东.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光感受器细胞的坏死性凋亡.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4): 378-380.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4.011 复制

  • 上一篇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 下一篇

    视网膜下瘢痕形成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纤维化因子及炎症因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