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颖, 江枫, 韩金栋, 颜华. 玻璃体腔硅油或C3F8填充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4, 30(2): 148-151.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4.02.008 复制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挽救大多数眼球并恢复一定视功能,但手术后高眼压、复发性玻璃体积血、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并症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1]。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通常行视网膜切开手术,视网膜组织较僵硬的患眼填充硅油,而视网膜柔韧性较好、无广泛视网膜脱离、合并或不合并手术中医源性裂孔的患眼手术中填充C3F8或灌注液。但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手术中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伴硬性或软性渗出或合并视网膜水肿的患眼,手术中填充气体,手术后早期较易发生玻璃体血性混浊。不仅影响手术后观察病情变化,而且少数患眼血性混浊无法自行吸收,需要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洗手术。相比之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手术后发生再次出血的机率较低。Douglas等[2]研究表明,合并白内障或视网膜脱离的PDR,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可以达到理想的解剖复位及视觉治疗,对于单眼患者更应该首选硅油填充。为了解玻璃体腔不同填充物的治疗效果,以便合理地选择填充物,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硅油填充和C3F8填充的手术疗效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3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患者86例1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48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0±8.2)岁。所有患者均经内分泌科检查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PDR诊断及分期参考文献[4]的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因玻璃体积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前B型超声检查显示无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发现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伴硬性或软性渗出,合并视网膜水肿、或合并手术中医源性裂孔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明确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等严重影响视力预后者。糖尿病病程为内分泌科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至本次就诊时间。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矫正视力(CVA)检查,按视力≤指数、≥0.01但≤0.1、>0.1但<0.3、≥0.3四个等级分别记录患眼视力,同时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检查。患眼CVA光感~0.12。眼压9~2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4.62 mmHg。糖尿病病程45 d~33年,平均病程(13.7±6.5)年。根据玻璃体腔填充物不同分为硅油组和C3F8组。硅油组采用硅油填充,C3F8组采用C3F8填充。其中,硅油组28例34只眼,C3F8组58例67只眼。硅油组手术前CVA光感~0.01;C3F8组手术前CVA手动~0.12。2组患眼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4,P=0.009)(表 1)。硅油组手术前眼压12~24 mmHg,平均眼压14.6 mmHg;C3F8组手术前眼压9~28 mmHg,平均眼压15.0 mmHg。2组患眼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4,P=0.949)(表 2)。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肾病病史、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体重指数、吸烟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701、1.012、0.996、0.878、0.651、1.253、0.961、1.123、1.024,P均>0.05)。硅油组、C3F8组各有10、27只患眼存在明显晶状体混浊并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占患眼数的29.4%、40.3%。2组明显晶状体混浊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8,P>0.05)。


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由同一有10年以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的医师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明显晶状体混浊的白内障者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手术中清除玻璃体积血,彻底剥除增生膜,新生血管活动性出血采用电凝止血,有视网膜裂孔者气液交换后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封闭裂孔。手术前曾行激光光凝治疗的患眼手术中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其余手术眼手术中均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中根据病情和经验行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或C3F8。硅油填充眼若晶状体后囊缺如,于虹膜下方6点位置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手术后患者均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常规抗炎治疗。
手术后随访1~4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3±16.4)个月。手术后1、3、5、7 d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CVA、眼压变化,晶状体,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再次玻璃体积血及2次手术发生情况。2次手术包括处理手术后并发症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前房灌洗手术、玻璃体腔灌洗手术、抗青光眼手术。硅油组患眼硅油取出手术及2组患眼晶状体相关手术不计入2次手术。硅油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3个月复查,视网膜平伏在位,视网膜前无增生牵拉即行硅油取出手术。疗效判定以记录的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为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硅油组手术后CVA光感~0.6,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2,P=0.000)。C3F8组手术后CVA手动~0.6,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26,P=0.00)。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79,P=0.04)(表 3)。

硅油组手术后眼压15~48 mmHg,平均眼压22.1 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06)。C3F8组手术后眼压9~37 mmHg,平均眼压16.7 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3,P=0.009)。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患眼手术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3,P=0.000)(表 4)。

101只眼中,42只眼发生手术后并发症。其中,硅油组4只眼,占患眼数的11.8%;C3F8组38只眼,占患眼数的56.7%。2组患者2次手术眼数、视网膜再脱离、玻璃体再积血、NVG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7、-2.102、-2.013、-2.308,P均<0.05)(表 5)。

硅油组中有30只眼行硅油取出手术,占88.2%。其余4只眼因自身原因未在我院行硅油取出手术。硅油组中,有18只眼因手术后白内障形成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52.9%;10只眼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29.4%。C3F8组中,7只前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患眼行人工晶状体状植入手术,占10.4%;10只眼因手术后白内障形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14.9%。
3 讨论
本组患者均行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等检查,其诊断可靠,观察结果可信。
CVA检查结果显示,2组组间患眼手术前及手术后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并不像前瞻性研究那样,完全按照研究设计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实验分组。手术中可能将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对较重的患眼填充硅油,而相对较轻的患眼填充C3F8。因此,硅油组患眼手术前平均视力低于C3F8组,手术后平均视力同样也低于C3F8组。但是2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患眼手术后CVA均较手术前有所提高。而2组患眼因晶状体混浊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眼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以排除晶状体混浊对手术后视力提高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可以提高患眼的视功能,而眼内填充物对手术后视力恢复无明显影响。
眼压检查结果显示,硅油组患眼手术前平均眼压为14.6 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为22.1 mmHg;C3F8组患眼手术前平均眼压为15.0 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为16.7 mmHg。2组组间比较,手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硅油组患眼手术后眼压明显高于C3F8组。硅油组组内比较,手术后患眼眼压较手术前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的结果与MatiAć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硅油填充是导致手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高眼压多为暂时性的,房水流通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可使眼压逐步恢复正常,很少带来严重的病理损伤。因此,我们只要加强观察眼压变化,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术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硅油组患眼玻璃体再积血、视网膜再脱离、NVG、2次手术眼数均比C3F8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有以下原因:(1)硅油的止血作用较强,因而手术后再出血机率低。文献也表明,对于复杂PDR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尤其是复发性玻璃体积血,硅油填充具有塞子似的效果,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6]。(2)硅油填充保持了手术后屈光间质的透明性。即使手术后玻璃体腔有少量积血,但是二者无相容性,积血一般处于硅油下方,不影响屈光间质的透明性及眼底观察。这样既有利于及时发现视网膜病情变化,也不影响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尤其对于手术前视网膜渗出较重,视网膜水肿明显且范围广泛的患眼,手术中光凝效果差、光凝数不足,手术后眼底观察及补充治疗尤为重要。视网膜水肿减轻后及时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减少NVG、玻璃体再次积血的发生率。反之,玻璃体腔气体填充的患者,手术后早期因气体影响或玻璃体混浊较重,视网膜情况窥视不明。若混浊或积血无法及时吸收,延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时机,反而会增加NVG的发生率以及2次手术处理的次数。(3)硅油在眼内保留时间较长,有利于稳定视网膜并减少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即使手术后发生局部视网膜牵拉或脱离,硅油填充能有效控制视网膜脱落发展速度,局限视网膜脱离范围,并可及时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脱离的视网膜,避免全视网膜脱离及再次手术治疗。
但是,硅油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副作用。最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再次手术取出硅油,否则乳化严重的硅油可能带来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7]。在我们的研究中,严重并发症中不包括白内障形成,2次手术也未包括硅油取出手术以及晶状体手术。我们注意到,因PDR多为中老年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时保留晶状体的患者,手术后因代谢性、并发性或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再次行晶状体手术的机率很大。而玻璃体切割手术时行硅油填充的患者,硅油取出时多同期行晶状体手术。硅油组的34只患眼中,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者达28只眼。因此,我们认为,硅油取出手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本研究中除并发症2次手术之外所带来的再次手术数量。
我们的观察对于今后处理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手术患者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并对玻璃体腔填充物适应证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存在患者组间同质可比性不高,观察指标不完整,随访丢失的情况。另外,硅油组的样本量较小。今后应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客观反映患者手术后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治疗依据。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挽救大多数眼球并恢复一定视功能,但手术后高眼压、复发性玻璃体积血、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视网膜损伤等并症应予以重视并积极治疗[1]。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通常行视网膜切开手术,视网膜组织较僵硬的患眼填充硅油,而视网膜柔韧性较好、无广泛视网膜脱离、合并或不合并手术中医源性裂孔的患眼手术中填充C3F8或灌注液。但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手术中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伴硬性或软性渗出或合并视网膜水肿的患眼,手术中填充气体,手术后早期较易发生玻璃体血性混浊。不仅影响手术后观察病情变化,而且少数患眼血性混浊无法自行吸收,需要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洗手术。相比之下,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手术后发生再次出血的机率较低。Douglas等[2]研究表明,合并白内障或视网膜脱离的PDR,玻璃体腔硅油填充可以达到理想的解剖复位及视觉治疗,对于单眼患者更应该首选硅油填充。为了解玻璃体腔不同填充物的治疗效果,以便合理地选择填充物,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硅油填充和C3F8填充的手术疗效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8月至2013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患者86例10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48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0±8.2)岁。所有患者均经内分泌科检查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PDR诊断及分期参考文献[4]的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因玻璃体积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前B型超声检查显示无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发现视网膜大量新生血管,伴硬性或软性渗出,合并视网膜水肿、或合并手术中医源性裂孔的患者。排除标准:既往明确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等严重影响视力预后者。糖尿病病程为内分泌科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至本次就诊时间。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矫正视力(CVA)检查,按视力≤指数、≥0.01但≤0.1、>0.1但<0.3、≥0.3四个等级分别记录患眼视力,同时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检查。患眼CVA光感~0.12。眼压9~2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4.62 mmHg。糖尿病病程45 d~33年,平均病程(13.7±6.5)年。根据玻璃体腔填充物不同分为硅油组和C3F8组。硅油组采用硅油填充,C3F8组采用C3F8填充。其中,硅油组28例34只眼,C3F8组58例67只眼。硅油组手术前CVA光感~0.01;C3F8组手术前CVA手动~0.12。2组患眼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4,P=0.009)(表 1)。硅油组手术前眼压12~24 mmHg,平均眼压14.6 mmHg;C3F8组手术前眼压9~28 mmHg,平均眼压15.0 mmHg。2组患眼手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4,P=0.949)(表 2)。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肾病病史、心脑血管疾病病史、体重指数、吸烟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0.701、1.012、0.996、0.878、0.651、1.253、0.961、1.123、1.024,P均>0.05)。硅油组、C3F8组各有10、27只患眼存在明显晶状体混浊并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占患眼数的29.4%、40.3%。2组明显晶状体混浊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8,P>0.05)。


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后,由同一有10年以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的医师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明显晶状体混浊的白内障者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手术中清除玻璃体积血,彻底剥除增生膜,新生血管活动性出血采用电凝止血,有视网膜裂孔者气液交换后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封闭裂孔。手术前曾行激光光凝治疗的患眼手术中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其余手术眼手术中均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手术中根据病情和经验行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或C3F8。硅油填充眼若晶状体后囊缺如,于虹膜下方6点位置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手术后患者均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常规抗炎治疗。
手术后随访1~4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3±16.4)个月。手术后1、3、5、7 d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CVA、眼压变化,晶状体,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再次玻璃体积血及2次手术发生情况。2次手术包括处理手术后并发症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前房灌洗手术、玻璃体腔灌洗手术、抗青光眼手术。硅油组患眼硅油取出手术及2组患眼晶状体相关手术不计入2次手术。硅油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3个月复查,视网膜平伏在位,视网膜前无增生牵拉即行硅油取出手术。疗效判定以记录的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为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前后视力及眼压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硅油组手术后CVA光感~0.6,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2,P=0.000)。C3F8组手术后CVA手动~0.6,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26,P=0.00)。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79,P=0.04)(表 3)。

硅油组手术后眼压15~48 mmHg,平均眼压22.1 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06)。C3F8组手术后眼压9~37 mmHg,平均眼压16.7 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3,P=0.009)。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患眼手术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3,P=0.000)(表 4)。

101只眼中,42只眼发生手术后并发症。其中,硅油组4只眼,占患眼数的11.8%;C3F8组38只眼,占患眼数的56.7%。2组患者2次手术眼数、视网膜再脱离、玻璃体再积血、NVG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7、-2.102、-2.013、-2.308,P均<0.05)(表 5)。

硅油组中有30只眼行硅油取出手术,占88.2%。其余4只眼因自身原因未在我院行硅油取出手术。硅油组中,有18只眼因手术后白内障形成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52.9%;10只眼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29.4%。C3F8组中,7只前期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患眼行人工晶状体状植入手术,占10.4%;10只眼因手术后白内障形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占14.9%。
3 讨论
本组患者均行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及散瞳后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等检查,其诊断可靠,观察结果可信。
CVA检查结果显示,2组组间患眼手术前及手术后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并不像前瞻性研究那样,完全按照研究设计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实验分组。手术中可能将视网膜病变程度相对较重的患眼填充硅油,而相对较轻的患眼填充C3F8。因此,硅油组患眼手术前平均视力低于C3F8组,手术后平均视力同样也低于C3F8组。但是2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患眼手术后CVA均较手术前有所提高。而2组患眼因晶状体混浊同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眼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以排除晶状体混浊对手术后视力提高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可以提高患眼的视功能,而眼内填充物对手术后视力恢复无明显影响。
眼压检查结果显示,硅油组患眼手术前平均眼压为14.6 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为22.1 mmHg;C3F8组患眼手术前平均眼压为15.0 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为16.7 mmHg。2组组间比较,手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硅油组患眼手术后眼压明显高于C3F8组。硅油组组内比较,手术后患眼眼压较手术前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的结果与MatiAć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硅油填充是导致手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高眼压多为暂时性的,房水流通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可使眼压逐步恢复正常,很少带来严重的病理损伤。因此,我们只要加强观察眼压变化,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术式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硅油组患眼玻璃体再积血、视网膜再脱离、NVG、2次手术眼数均比C3F8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考虑有以下原因:(1)硅油的止血作用较强,因而手术后再出血机率低。文献也表明,对于复杂PDR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尤其是复发性玻璃体积血,硅油填充具有塞子似的效果,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6]。(2)硅油填充保持了手术后屈光间质的透明性。即使手术后玻璃体腔有少量积血,但是二者无相容性,积血一般处于硅油下方,不影响屈光间质的透明性及眼底观察。这样既有利于及时发现视网膜病情变化,也不影响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尤其对于手术前视网膜渗出较重,视网膜水肿明显且范围广泛的患眼,手术中光凝效果差、光凝数不足,手术后眼底观察及补充治疗尤为重要。视网膜水肿减轻后及时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能有效减少NVG、玻璃体再次积血的发生率。反之,玻璃体腔气体填充的患者,手术后早期因气体影响或玻璃体混浊较重,视网膜情况窥视不明。若混浊或积血无法及时吸收,延误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时机,反而会增加NVG的发生率以及2次手术处理的次数。(3)硅油在眼内保留时间较长,有利于稳定视网膜并减少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即使手术后发生局部视网膜牵拉或脱离,硅油填充能有效控制视网膜脱落发展速度,局限视网膜脱离范围,并可及时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脱离的视网膜,避免全视网膜脱离及再次手术治疗。
但是,硅油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副作用。最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再次手术取出硅油,否则乳化严重的硅油可能带来继发性青光眼、角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7]。在我们的研究中,严重并发症中不包括白内障形成,2次手术也未包括硅油取出手术以及晶状体手术。我们注意到,因PDR多为中老年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时保留晶状体的患者,手术后因代谢性、并发性或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再次行晶状体手术的机率很大。而玻璃体切割手术时行硅油填充的患者,硅油取出时多同期行晶状体手术。硅油组的34只患眼中,在行硅油取出手术时同期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者达28只眼。因此,我们认为,硅油取出手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本研究中除并发症2次手术之外所带来的再次手术数量。
我们的观察对于今后处理PDR并发单纯玻璃体积血手术患者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并对玻璃体腔填充物适应证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存在患者组间同质可比性不高,观察指标不完整,随访丢失的情况。另外,硅油组的样本量较小。今后应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客观反映患者手术后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