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稚平 1,2 , 王红艳 2 , 谢肖 2 , 孟洁 2 , 王金艳 2 , 何煦 1,2 , 赵思平 1,2 , 刘婷婷 2,3,4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济南250014;
  •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济南 250002;
  • 3.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学院, 济南 250062;
  • 4. 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青岛 26607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评估多模式影像检查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SDD)的诊断价值,观察其影像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经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确诊的AMD-SDD患者65例10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CFP)、多波长炫彩成像(MC)、超广角眼底成像(UWF)、SD-OCT检查。采用海德堡Spectralis HRA+OCT一体机行MC检查,获得标准MC图像。观察分析SDD的多模式影像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CFP、MC、UWF检测SDD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65例104只眼中,男性29例52只眼,女性36例52只眼;单眼、双眼分别为26、39例;年龄(71.74±10.97)岁。AMD早、中、晚期分别为31(29.8%,31/104)、24(23.1%,24/104)、49(47.1%,49/104)只眼。CFP、MC、UWF分别检出SDD 76(73.1%,76/104)、94(90.4%,94/104)、96(92.3%,96/104)只眼。CFP检查示黄斑区SDD边缘模糊。UWF检查示点状、带状SDD分别表现为淡黄色离散沉积和淡黄色交织网状沉积。MC检查示点状SDD呈黄绿色圆形强反射,带状SDD其边缘环绕弱反射,边界清晰。SD-OCT检查示SDD呈强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之间。点状SDD可突破椭圆体带而致外界膜轻度隆起或中断,表现为圆锥样强反射信号。带状SDD表现为连续“山丘状”突起,几乎不突破椭圆体带。CFP、MC、UWF检测SDD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3.1%、90.4%、92.3%和61.1%、94.4%、83.3%。结论 MC和UWF在诊断AMD-SDD方面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优于CFP;而SD-OCT能有效揭示SDD在视网膜下的位置和形态特征。

引用本文: 张稚平, 王红艳, 谢肖, 孟洁, 王金艳, 何煦, 赵思平, 刘婷婷. 多模式影像检查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的诊断价值及特征分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693-69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07-00138 复制

  • 上一篇

    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前结膜囊培养结果分析
  • 下一篇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糖尿病黄斑前膜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