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育, 郝敏, 王峻峰. 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总剂量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后复发次数的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8): 624-62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07-00096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AQP4-IgG)是NMOSD相关视神经炎(NMOSD-ON)的主要致病因素,也被NMOSD的诊断标准定义为敏感且高度特异的血清标志物[1]。NMOSD患者中AQP4-IgG检测阳性率达78.6%,通常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80%~90%为复发病程,且每一次临床发作都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一定不可逆的损伤[2]。目前,大剂量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冲击治疗是该病急性发作期的主要治疗手段[3]。然而,IVMP总剂量对NMOSD-ON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改善程度、复发率研究目前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IVMP冲击治疗的NMOSD-O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条件下经IVMP治疗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及复发次数,探讨IVMP总剂量对视力预后及复发次数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本研究经山西省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SXYYLL-20231004ks);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NMOSD-ON患者23例27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NMOSD诊断标准和视神经炎诊断及专家共识[4-7]确立本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NMOSD-ON诊断标准;(2)接受并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排除标准:(1)IVMP冲击治疗前3个月内有全身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BCVA<0.02者,根据光感和数指情况分为无光感、光感、数指。采用基于细胞检测技术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行血清AQP4-IgG检测。
患者明确诊断后依据文献[6-7]的治疗标准,分别给予1 000、500 mg/d的IVMP治疗18、5例,连续3~5 d,酌情减量为500 mg/d或250 mg/d,连续2~3 d;其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序贯减量,维持6个月左右停药。复发患者加用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过程中IVMP总剂量为4 500 mg(1 500~5 250 mg)。
将初始、治疗后BCVA分为≤0.1、>0.1~<0.5、≥0.5三个区间,观察IVMP冲击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不同BCVA区间的变化情况。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定量数据以中位数(参数范围)表示;年龄、病程、IVMP总剂量等不同条件下BCVA比较采用Mann-Whiteney U检验。多重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后复发次数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不同复发次数者之间BCVA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以IVMP冲击治疗6个月时BCVA≥0.5为结局指标,对P<0.1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IVMP冲击总剂量为X值,治疗后BCVA变化为Y值(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ΔlogMAR BCVA)绘制散点图,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ΔlogMAR 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的相关性。多重比较以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27只眼中,男性3例(13.04%,3/23),女性20例(86.96%,20/23);女性:男性≈6.67:1.00。年龄35(18~75)岁,其中,年龄≤50、>50岁分别为15例(65.22%,15/23)17只眼(62.96%,17/27)、8例(34.78%,8/23)10只眼(37.04%,10/27)。单眼、双眼分别为19(82.61%,19/23)、4(17.39%,4/23)例。首发症状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者13例(56.52%,13/23)。发病时间为5(3~8)d。AQP4-IgG阳性、阴性分别为21(91.30%,21/23)、2(8.70%,2/23)例。初始为首发病程者3例(13.04%,3/23)4只眼(14.81%,4/27);复发病程者20例(86.96%,20/23)23只眼(85.19%,23/27),复发次数1~5次。患者初始至IVMP冲击治疗的干预时间为7(5~10 )d,其中干预时间≤7、>7 d者分别为13例(56.52%,13/23)16只眼(59.26%,16/27)、10例(43.48%,10/23)11只眼(40.74%,11/27)。合并其他免疫疾病、类风湿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干燥综合症分别为4(17.39%,4/23)、2(8.70%,2/23)、1(4.35%,1/23)、1(4.35%,1/23)例。伴不同程度视盘水肿19例(82.61%,19/23)。
治疗后6个月随访期间,复发5例(21.74%,5/23)6只眼(22.22%,6/27),均为初始复发病程者。其中,复发1次、≥2次分别为4(66.67%,4/6)、2(33.33%,2/6)只眼。
初始、治疗后6个月时,患眼BCVA分别为无光感~0.6、无光感~1.0,其中BCVA<0.05者分别为15例(65.22%,15/23)17只眼(62.96%,17/27)、3例(13.04%,3/23)3只眼(11.11%,3/27)。
初始、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0.1、>0.1~<0.5、≥0.5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2,P<0.001)(表1)。两两比较,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4、21.890、21.901,P<0.001);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P=1.000);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8、13.921,P=0.001、0.001);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95,P=0.020);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经Fisher精确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8、1.000)。

治疗后1个月时,女性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男性患者,初始BCVA≥0.1者BCVA提高眼数较BCVA<0.1者更多,首发病程者BCVA提高眼数优于复发病程者,IVMP总剂量>4 500 mg者BCVA提高眼数较总剂量≤4 500 mg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AQP4-IgG结果以及干预时间、是否合并其他免疫疾病者治疗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BCVA≤0.1、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性别均与治疗后BCVA≥0.5无相关性(P>0.05)(表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ΔlogMAR 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呈负相关(rs=−0.472,P=0.013),即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视力改善越小(图1)。

初始复发病程者23只眼中,复发1次、2次、≥3次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LogMAR BCVA分别为0.28±0.31、0.31±0.28、0.40±0.27;不同复发次数者之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87,P=0.045),即复发次数对BCVA预后效果有影响且随复发次数累积而变差。不同总剂量IVMP冲击治疗后,复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IVMP冲击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2例(8.70%,2/23),包括双眼眼压升高(4.35%,1/23)、睡眠障碍(4.35%,1/23)各1例。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冲击治疗结束后逐渐缓解并消失。
3 讨论
NMOSD通常以视神经炎作为首发表现,是一种复发率高、预后差、致盲率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IVMP冲击治疗的NMOSD-ON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67倍,56.52%(13/23)的患者以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中位数35岁,与既往国内外报道的NMOSD-ON临床特征相似[8]。本组患者急性发作期BCVA≥0.5者3只眼(11.11%,3/27),BCVA<0.05者17只眼(62.96%,17/27),急性发作期致盲率较郭思彤等[9]研究结果偏低。相较初始,IVMP冲击治疗后1周BCVA为>0.1~<0.5、≥0.5者眼数变化不大,治疗后1个月有明显提高,治疗3个月后趋于稳定,表示IVMP冲击治疗对NMOSD-ON有效,与张婧等[10]研究结果相符。治疗后6个月BCVA≥0.5者11只眼(40.74%,11/27),BCVA<0.05者3只眼(11.11%,3/27),致盲率较Yamasaki等[11]报道结果偏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纳入患者初始视力较差,20只眼(74.07%,20/27)为0.1或以下,亦或与患者中复发病程占比较大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病程及初始BCVA对BCVA预后效果有影响。女性治疗效果优于男性,原因可能与本组女性患者是男性6.67倍,占比较大有关;初始复发病程者BCVA预后较首发病程者差。对复发病程治疗后的BCVA结果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复发次数对IVMP冲击治疗效果有影响,且预后效果随着复发次数累积而逐渐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继而导致糖皮质激素抵抗,亦或与复发病程者视功能损伤随疾病反复发作而逐渐累积有关[12-13]。既往研究认为,初始BCVA水平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初始BCVA>0.1者治疗效果较初始BCVA≤0.1者更好,前者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是后者的0.069倍。上述结果提示较高的初始BCVA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IVMP是NMOSD-ON急性期治疗的经典方法,可以减轻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短时间内大剂量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也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股骨头坏死等风险。目前IVMP冲击总剂量对NMOSD-ON视力预后效果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IVMP冲击总剂量4 500 mg以上者其治疗效果较4 500 mg以下者差,相关性分析发现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BCVA改善越小,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IVMP冲击总剂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是既往的0.899倍。以上结果提示,在NMOSD-ON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剂量与治疗效果未必呈正相量效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虽然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疾病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足以减少炎症的过程,所以并不能很好控制病情。通常情况下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15]。
NMOSD为高复发性疾病,80%~90%的患者呈多时相病程。本组患者IVMP冲击治疗后随访期间初始为首发病程者均未复发,复发病程者复发率为21.73%(5/23),首发病程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复发病程患者,与Chen 等[16]研究结果相符。IVMP冲击总剂量对复发次数反应性研究分析发现,治疗后随访期间复发次数与IVMP冲击总剂量无关,提示急性期增加IVMP治疗总剂量对预防视神经炎复发效果不佳。
治疗期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头晕、血压升高、睡眠障碍等全身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在接受大剂量IVMP冲击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2例(8.70%,2/23),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既往文献报道的36.7%[1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对结果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2)治疗后随访时间短,疗效评价标准主要为治疗后中心视力及复发次数,缺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等视觉指标,其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未来尚需大规模、多中心、多角度、长期随访研究以精确预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获益人群,为NMOSD-ON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AQP4-IgG)是NMOSD相关视神经炎(NMOSD-ON)的主要致病因素,也被NMOSD的诊断标准定义为敏感且高度特异的血清标志物[1]。NMOSD患者中AQP4-IgG检测阳性率达78.6%,通常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80%~90%为复发病程,且每一次临床发作都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一定不可逆的损伤[2]。目前,大剂量静脉注射甲泼尼龙(IVMP)冲击治疗是该病急性发作期的主要治疗手段[3]。然而,IVMP总剂量对NMOSD-ON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改善程度、复发率研究目前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IVMP冲击治疗的NMOSD-O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不同条件下经IVMP治疗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及复发次数,探讨IVMP总剂量对视力预后及复发次数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本研究经山西省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SXYYLL-20231004ks);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所有患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NMOSD-ON患者23例27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NMOSD诊断标准和视神经炎诊断及专家共识[4-7]确立本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NMOSD-ON诊断标准;(2)接受并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排除标准:(1)IVMP冲击治疗前3个月内有全身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BCVA<0.02者,根据光感和数指情况分为无光感、光感、数指。采用基于细胞检测技术的间接免疫荧光法行血清AQP4-IgG检测。
患者明确诊断后依据文献[6-7]的治疗标准,分别给予1 000、500 mg/d的IVMP治疗18、5例,连续3~5 d,酌情减量为500 mg/d或250 mg/d,连续2~3 d;其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序贯减量,维持6个月左右停药。复发患者加用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过程中IVMP总剂量为4 500 mg(1 500~5 250 mg)。
将初始、治疗后BCVA分为≤0.1、>0.1~<0.5、≥0.5三个区间,观察IVMP冲击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不同BCVA区间的变化情况。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定量数据以中位数(参数范围)表示;年龄、病程、IVMP总剂量等不同条件下BCVA比较采用Mann-Whiteney U检验。多重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后复发次数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不同复发次数者之间BCVA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以IVMP冲击治疗6个月时BCVA≥0.5为结局指标,对P<0.1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IVMP冲击总剂量为X值,治疗后BCVA变化为Y值(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ΔlogMAR BCVA)绘制散点图,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ΔlogMAR 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的相关性。多重比较以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例27只眼中,男性3例(13.04%,3/23),女性20例(86.96%,20/23);女性:男性≈6.67:1.00。年龄35(18~75)岁,其中,年龄≤50、>50岁分别为15例(65.22%,15/23)17只眼(62.96%,17/27)、8例(34.78%,8/23)10只眼(37.04%,10/27)。单眼、双眼分别为19(82.61%,19/23)、4(17.39%,4/23)例。首发症状表现为急性视神经炎者13例(56.52%,13/23)。发病时间为5(3~8)d。AQP4-IgG阳性、阴性分别为21(91.30%,21/23)、2(8.70%,2/23)例。初始为首发病程者3例(13.04%,3/23)4只眼(14.81%,4/27);复发病程者20例(86.96%,20/23)23只眼(85.19%,23/27),复发次数1~5次。患者初始至IVMP冲击治疗的干预时间为7(5~10 )d,其中干预时间≤7、>7 d者分别为13例(56.52%,13/23)16只眼(59.26%,16/27)、10例(43.48%,10/23)11只眼(40.74%,11/27)。合并其他免疫疾病、类风湿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干燥综合症分别为4(17.39%,4/23)、2(8.70%,2/23)、1(4.35%,1/23)、1(4.35%,1/23)例。伴不同程度视盘水肿19例(82.61%,19/23)。
治疗后6个月随访期间,复发5例(21.74%,5/23)6只眼(22.22%,6/27),均为初始复发病程者。其中,复发1次、≥2次分别为4(66.67%,4/6)、2(33.33%,2/6)只眼。
初始、治疗后6个月时,患眼BCVA分别为无光感~0.6、无光感~1.0,其中BCVA<0.05者分别为15例(65.22%,15/23)17只眼(62.96%,17/27)、3例(13.04%,3/23)3只眼(11.11%,3/27)。
初始、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0.1、>0.1~<0.5、≥0.5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72,P<0.001)(表1)。两两比较,治疗后1、3、6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4、21.890、21.901,P<0.001);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P=1.000);治疗后3、6个月与治疗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58、13.921,P=0.001、0.001);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795,P=0.020);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经Fisher精确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8、1.000)。

治疗后1个月时,女性患者治疗效果优于男性患者,初始BCVA≥0.1者BCVA提高眼数较BCVA<0.1者更多,首发病程者BCVA提高眼数优于复发病程者,IVMP总剂量>4 500 mg者BCVA提高眼数较总剂量≤4 500 mg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AQP4-IgG结果以及干预时间、是否合并其他免疫疾病者治疗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始BCVA≤0.1、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性别均与治疗后BCVA≥0.5无相关性(P>0.05)(表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ΔlogMAR BCVA与IVMP冲击总剂量呈负相关(rs=−0.472,P=0.013),即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视力改善越小(图1)。

初始复发病程者23只眼中,复发1次、2次、≥3次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LogMAR BCVA分别为0.28±0.31、0.31±0.28、0.40±0.27;不同复发次数者之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87,P=0.045),即复发次数对BCVA预后效果有影响且随复发次数累积而变差。不同总剂量IVMP冲击治疗后,复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IVMP冲击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2例(8.70%,2/23),包括双眼眼压升高(4.35%,1/23)、睡眠障碍(4.35%,1/23)各1例。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冲击治疗结束后逐渐缓解并消失。
3 讨论
NMOSD通常以视神经炎作为首发表现,是一种复发率高、预后差、致盲率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IVMP冲击治疗的NMOSD-ON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67倍,56.52%(13/23)的患者以视神经炎为首发症状,发病年龄中位数35岁,与既往国内外报道的NMOSD-ON临床特征相似[8]。本组患者急性发作期BCVA≥0.5者3只眼(11.11%,3/27),BCVA<0.05者17只眼(62.96%,17/27),急性发作期致盲率较郭思彤等[9]研究结果偏低。相较初始,IVMP冲击治疗后1周BCVA为>0.1~<0.5、≥0.5者眼数变化不大,治疗后1个月有明显提高,治疗3个月后趋于稳定,表示IVMP冲击治疗对NMOSD-ON有效,与张婧等[10]研究结果相符。治疗后6个月BCVA≥0.5者11只眼(40.74%,11/27),BCVA<0.05者3只眼(11.11%,3/27),致盲率较Yamasaki等[11]报道结果偏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纳入患者初始视力较差,20只眼(74.07%,20/27)为0.1或以下,亦或与患者中复发病程占比较大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病程及初始BCVA对BCVA预后效果有影响。女性治疗效果优于男性,原因可能与本组女性患者是男性6.67倍,占比较大有关;初始复发病程者BCVA预后较首发病程者差。对复发病程治疗后的BCVA结果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复发次数对IVMP冲击治疗效果有影响,且预后效果随着复发次数累积而逐渐下降,分析原因可能是在治疗过程中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继而导致糖皮质激素抵抗,亦或与复发病程者视功能损伤随疾病反复发作而逐渐累积有关[12-13]。既往研究认为,初始BCVA水平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初始BCVA>0.1者治疗效果较初始BCVA≤0.1者更好,前者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是后者的0.069倍。上述结果提示较高的初始BCVA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IVMP是NMOSD-ON急性期治疗的经典方法,可以减轻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短时间内大剂量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也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股骨头坏死等风险。目前IVMP冲击总剂量对NMOSD-ON视力预后效果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IVMP冲击总剂量4 500 mg以上者其治疗效果较4 500 mg以下者差,相关性分析发现IVMP冲击总剂量越高BCVA改善越小,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IVMP冲击总剂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治疗后获得BCVA≥0.5的可能性是既往的0.899倍。以上结果提示,在NMOSD-ON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剂量与治疗效果未必呈正相量效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糖皮质激素虽然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疾病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足以减少炎症的过程,所以并不能很好控制病情。通常情况下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治疗方法,如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15]。
NMOSD为高复发性疾病,80%~90%的患者呈多时相病程。本组患者IVMP冲击治疗后随访期间初始为首发病程者均未复发,复发病程者复发率为21.73%(5/23),首发病程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复发病程患者,与Chen 等[16]研究结果相符。IVMP冲击总剂量对复发次数反应性研究分析发现,治疗后随访期间复发次数与IVMP冲击总剂量无关,提示急性期增加IVMP治疗总剂量对预防视神经炎复发效果不佳。
治疗期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头晕、血压升高、睡眠障碍等全身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在接受大剂量IVMP冲击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2例(8.70%,2/23),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既往文献报道的36.7%[1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1)单中心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对结果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2)治疗后随访时间短,疗效评价标准主要为治疗后中心视力及复发次数,缺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等视觉指标,其结果可能会存在偏差。未来尚需大规模、多中心、多角度、长期随访研究以精确预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获益人群,为NMOSD-ON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