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姚雨佳, 李佳骏, 王苏豫, 李柯然. G蛋白抑制性α亚单位1/3介导神经轴突导向因子-1信号转导并调控血管生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0): 781-78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222-00078 复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尤其在工作年龄段人群中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1]。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炎症和微血管损伤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促进病理性血管生成,是DR发展的关键环节[2]。轴突导向因子-1(NTN1)是一种在神经发育中促进轴突生长的蛋白,也被发现参与内皮细胞活化和血管生成,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双相效应。低浓度的NTN1可激活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3-5]。G蛋白抑制性α亚单位(Gαi1/Gαi3)在多种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通过活化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和迁移[6-11]。Gαi1/Gαi3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视网膜血管新生至关重要,提示其在病理性血管生成中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性[11-12]。本研究旨在探索Gαi1/Gαi3在NTN1信号转导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通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了解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以期为DR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雄性C57BL/6J小鼠55只,其中6~8周龄20只,体重20~25 g;2周龄35只,体重约10 g;均为无特定病原体级,由南京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小鼠饲养于标准(12 h明/暗循环)清洁级环境中。饲养环境及实验操作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并获得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许可[许可证号:SYXK(苏)2018-0020]。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株由本实验室自行保存。携绿色荧光蛋白(GFP)Gαi1/Gαi3 shRNA重组腺相关病毒(AAV5)载体(AAV5-TIE1-Gαi1/Gαi3 shRNA)、仅携带GFP的空白AAV5载体、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仅携带GFP的空白慢病毒(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水葡萄糖(德国Biofroxx公司);内皮细胞培养基(ECM培养基)(美国Sciencell公司);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嘌呤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二抗(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脲佐菌素(STZ)、磷酸盐缓冲液(PBS)(北京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20倍洗膜缓冲液(TBST)(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抗体、磷酸化S6K(p-S6K)抗体(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Erk1/2抗体、磷酸化Erk1/2(p-Erk1/2)抗体、Akt抗体、磷酸化Akt(p-Akt)抗体(杭州华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TN1(美国Enzo公司);β-肌动蛋白(actin)抗体(成都正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EdU-555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ranswell共培养板、高蛋白浓度基质胶(美国Corning公司);同工凝集素B4(IB4)(美国Sigma公司);细胞/组织总RNA提取试剂盒、逆转录预混液、通用型高灵敏度染料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试剂盒(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IKOReal 96实时荧光qPCR(qRT-PCR)仪(美国Thermo公司);倒置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 实验动物分组和糖尿病模型建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6~8周龄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空腹饥饿12 h(期间可自由进水)后,按10 mg/kg剂量予以小鼠腹腔注射STZ。1周后测空腹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继续高糖、高脂饲养,期间定期监测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成模范围内直至实验结束。
将35只2周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NTN1组(NTN1组)、视网膜内皮细胞Gαi1/Gαi3特异性敲低+玻璃体腔注射NTN1组(Gαi1/Gαi3 eKD+NTN1组),其中正常对照组、NTN1组每组各15只,Gαi1/Gαi3 eKD+NTN1组5只。NTN1组于小鼠2周龄时玻璃体腔注射50 ng/ml NTN1 2 μl。Gαi1/Gαi3 eKD+NTN1组于小鼠2周龄时玻璃体腔注射AAV5-TIE1-Gαi1/Gαi3 shRNA 2 μl,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50 ng/ml NTN1 2 μl。玻璃体腔注射方式: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麻醉小鼠,散瞳后微量注射器抽取AAV5-TIE1-Gαi1/Gαi3 shRNA 2 μl于小鼠眼鼻上方角膜缘后约1 mm处垂直穿刺进入玻璃体腔,向眼球中心方向进针,将药液缓慢注入玻璃体腔,眼内停留约30 s后拔出针头,涂左氧氟沙星眼膏。
1.3 细胞培养、转染分组
细胞培养。将HUVEC细胞株置于含5%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ECM培养基中常规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将HUVEC分为阴性对照慢病毒组(shC组)、阴性对照慢病毒+NTN1处理组(shC+NTN1组)、Gαi1/Gαi3敲低组(shGαi1/Gαi3组)、Gαi1/Gαi3敲低+NTN1处理组(shGαi1/Gαi3+NTN1组)。shC组细胞加入空白慢病毒;shGαi1/Gαi3组细胞加入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诱导。转染20 h后换为正常完全培养基,然后正常传代,稳定细胞株通过含有嘌呤霉素的完全培养基筛选1周。shC+NTN1组细胞及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在嘌呤霉素筛选后使用NTN1(50 ng/ml)预处理24 h后进行后续实验。
1.4 IB4染色法检测Gαi1/Gαi3敲低对NTN1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正常对照组、NTN1组、Gαi1/Gαi3 eKD+NTN1组小鼠4周龄时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麻醉,将弯镊沿颞侧眶壁进入呈先垂直再平行向鼻侧走形,至眼球下方夹住视神经,摘取完整眼球,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40 min,转移至含PBS的10 cm细胞培养皿中。用眼科剪和眼科镊去除眼球周围组织,沿角膜缘剪开眼球,去除眼前节,移除晶状体和玻璃体,分离视网膜,切成4瓣。固定、通透封闭,IB4染料(1∶50)4℃孵育过夜,PBS洗涤3次,10 min/次。在每个视网膜瓣的中间区域随机选取视野,于荧光显微镜下按序拍摄。
1.5 EdU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
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10 μmol/L EdU工作液,于37℃孵育箱中培养2 h,固定及洗涤后,DAPI避光染色10 min,PBS洗涤3次,5 min/次。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细胞核呈蓝色荧光。实验重复3次。
1.6 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
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上室内,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下室加入含5%胎牛血清的ECM培养基。细胞培养板置于孵箱中培育24 h,多聚甲醛固定下室表面细胞15 min,棉签擦去上室未向下室迁移的细胞,常规结晶紫染色3 min。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每组随机选取6~8个视野以计数小室底膜上、下室侧附着的细胞,即为发生迁移的细胞数。每组各设3个复孔,重复3次。
1.7 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
将4℃高蛋白浓度基质胶40 μl缓慢加入24孔板中,于37℃孵育箱中培养30 min。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孵育,6 h后观察管腔形成情况。计数相同视野面积下的管腔形成数量。实验重复3次。
1.8 qPCR检测小鼠视网膜及HUVEC中Ntn1、Gαi1、Gαi3、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
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剥离视网膜,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HUVEC传代后铺于6孔板,细胞汇合度为90%~100%时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反转录试剂逆转录成cDNA,按相应基因配置SYBR Green qPCR扩增反应体系进行qPCR检测。应用Express 3.0软件设计引物序列(表1)。置于qRT-PCR仪中进行扩增并输出循环阈值(Ct值),以GAPDH为内参照,依照公式2-ΔΔCt计算mRNA相对表达量。

1.9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及HUVEC中NTN1、Gαi1、Gαi3、Akt、p-Akt、S6K、p-S6K、Erk1/2、p-Erk1/2蛋白表达
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调整蛋白浓度。每个样孔加入10 μl待测样品,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上样电泳;140 V恒压50 min,400 mA转膜40 min。5%脱脂牛奶封闭2 h,1∶1 000一抗4℃孵育过夜(β-actin作为阳性对照),TBST洗膜10 min,重复3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偶联的二抗,室温孵育1 h,TBST洗膜10 min,重复3次;加入化学发光剂,暗室曝光。Image J软件分析蛋白条带的灰度值,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内参照β-actin蛋白条带灰度值,磷酸化蛋白相对总蛋白相对表达量=磷酸化蛋白条带灰度值/总蛋白条带灰度值。
1.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比较采用事后Dunnett检验。采用Graph-prism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图表整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Ntn1、Gαi1、Gαi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内Ntn1、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0、9.298、10.620、7.503、3.432、8.037,P<0.000 1)(图1)。

2.2 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诱导后HUVEC中 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受到抑制
与shC组比较,shGαi1/Gαi3组HUVEC中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0、16.300、13.600、9.068,P<0.000 1)(图2)。

2.3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与管腔形成能力
与shC组比较,shC+NTN1组HUVEC增殖率、迁移数量、管腔形成数量均显著增加,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HUVEC增殖率、迁移数量、管腔形成数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750、49.830、54.900,P<0.000 1)(图3~5)。



2.4 敲低Gαi1/Gαi3基因检测结果抑制NTN1诱导的Gαi1、Gαi3 mRNA和蛋白表达
q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αi1/Gαi3 eKD+NTN1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20、13.460、9.219、10.500,P<0.000 1)(图6)。

2.5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TN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面积显著增加,Gαi1/Gαi3 eKD+NTN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面积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0,P<0.000 1)(图7)。


2.6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HUVEC中Akt-mTOR和Erk的信号通路激活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C组相比,shC+NTN1组p-Akt相对Akt、p-S6K相对S6K、p-Erk1/2相对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p-Akt相对Akt、p-S6K相对S6K、p-Erk1/2相对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10、144.400、77.010,P<0.000 1)(图8)。
3 讨论
DR作为一种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复杂交互。Gαi1/Gαi3介导的VEGF信号通路的活化是VEGF促视网膜血管新生的核心机制,为病理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通过敲低Gαi1和Gαi3基因可显著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减少了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11-12]。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作为催化糖异生的关键限速酶,通过促进Gαi3蛋白表达增加和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在体内外发挥促新生血管作用[13]。此外,Gαi1和Gαi3还是R-脊椎蛋白3诱导的Akt-mTOR激活和新生血管生成所需的关键信号蛋白[14]。
研究表明,NTN1具有双向调节血管活性的作用。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角膜上皮中Ntn1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15]。NTN1也可以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正向调控内皮细胞迁移,促进DR等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进程[16-17]。研究报道,在OIR小鼠模型中,视网膜组织Ntn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抑制Ntn1基因表达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18]。在大鼠DR模型中,静脉注射100 ng/ml NTN1加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6]。研究报道,大鼠DR模型的视网膜组织中Nt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这提示其可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19]。NTN1在不同模型及微环境下的差异性表达和作用,反映其可能在血管生成调控中具有复杂性和多功能性。
本研究发现,12周糖尿病模型小鼠视网膜中Ntn1、Gαi1和Gαi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这提示DR过程中持续异常分泌的NTN1蛋白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源性添加低浓度NTN1(50 ng/ml)蛋白刺激后,HUVEC增殖、迁移与细胞成管能力增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16]。为了进一步明确Ntn1基因促进新生血管的具体机制,我们在HUVEC中转染shRNA Gαi1和shRNA Gαi3沉默Gαi1/Gαi3,随后发现NTN1诱导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抑制,这表明Gαi1和Gαi3介导了NTN1诱导的体内外促血管生成作用。既往研究报道,NTN1诱导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和Erk激活[20-22]。本研究证实,NTN1可以在HUVEC中诱导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和Erk激活,而这种激活作用在Gαi1和Gαi3基因敲除后几乎被完全抑制。据此我们推测,Gαi1和Gαi3蛋白是介导NTN1诱导的下游Akt-mTOR与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和血管生成的信号蛋白。这进一步表明,NTN1-Gαi1/Gαi3信号转导增加可能与DR异常血管生成有关。
在DR的进程中,NTN1可能作为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这种作用可能与NTN1与细胞膜上特定受体,如结肠癌缺失蛋白、不协调5同系物、黑色素瘤细胞黏附分子等的结合有关,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23-24]。Gαi1和Gαi3是包括VEGF受体及白细胞介素-4受体内吞和内化的关键蛋白,而接头蛋白Grb2关联结合蛋白1招募往往在Gαi1和Gαi3蛋白诱导的下游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11, 14, 25]。这说明在DR中,Gαi1和Gαi3基因可能通过类似的机制参与NTN1诱导的血管生成过程。
DR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以选择性视网膜周细胞丢失、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塞等毛细血管内皮损害、血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微血管渗漏、广泛的视网膜缺血缺氧促发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增加,最终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目前临床使用的VEGF单克隆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但由于DR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涉及其他生长因子和各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参与,部分患者对VEGF单克隆抗体敏感性有限且治疗后易复发[26]。因此确定控制DR进展的新的治疗靶点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结果表明,NTN1-Gαi1/Gαi3信号转导可能是DR异常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级联反应提示DR分子治疗的新靶点。然而目前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目前结果侧重于体外细胞实验,尚无法全方位立体模拟错综复杂的体内环境。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仅通过敲低Gαi1和Gαi3基因以观察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虽揭示Gαi1和Gαi3基因在介导NTN1促血管生成效应中的作用,但对于这一信号通路更深入的分子机制、调控细节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并未进行深入探究。为实现以干预NTN1-Gαi1/Gαi3信号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体内外实验,通过基因敲低、敲除、过表达、显性阴性突变、挽救Ntn1、Gαi1、Gαi3基因等多种方法,正负向调节NTN1、Gαi1、Gαi3蛋白表达或活化水平,探索影响其血管生成的具体机制。结合蛋白和转录组学技术,全面分析NTN1刺激下细胞内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在未来需重点关注NTN1-Gαi1/Gαi3参与血管新生调控的具体机制,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尤其在工作年龄段人群中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1]。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炎症和微血管损伤破坏血视网膜屏障,促进病理性血管生成,是DR发展的关键环节[2]。轴突导向因子-1(NTN1)是一种在神经发育中促进轴突生长的蛋白,也被发现参与内皮细胞活化和血管生成,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双相效应。低浓度的NTN1可激活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3-5]。G蛋白抑制性α亚单位(Gαi1/Gαi3)在多种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发挥作用,通过活化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和迁移[6-11]。Gαi1/Gαi3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对视网膜血管新生至关重要,提示其在病理性血管生成中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性[11-12]。本研究旨在探索Gαi1/Gαi3在NTN1信号转导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通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了解血管生成的分子基础,以期为DR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材料、仪器
雄性C57BL/6J小鼠55只,其中6~8周龄20只,体重20~25 g;2周龄35只,体重约10 g;均为无特定病原体级,由南京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所有小鼠饲养于标准(12 h明/暗循环)清洁级环境中。饲养环境及实验操作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并获得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许可[许可证号:SYXK(苏)2018-0020]。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株由本实验室自行保存。携绿色荧光蛋白(GFP)Gαi1/Gαi3 shRNA重组腺相关病毒(AAV5)载体(AAV5-TIE1-Gαi1/Gαi3 shRNA)、仅携带GFP的空白AAV5载体、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仅携带GFP的空白慢病毒(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水葡萄糖(德国Biofroxx公司);内皮细胞培养基(ECM培养基)(美国Sciencell公司);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嘌呤霉素、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二抗(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脲佐菌素(STZ)、磷酸盐缓冲液(PBS)(北京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20倍洗膜缓冲液(TBST)(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抗体、磷酸化S6K(p-S6K)抗体(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Erk1/2抗体、磷酸化Erk1/2(p-Erk1/2)抗体、Akt抗体、磷酸化Akt(p-Akt)抗体(杭州华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TN1(美国Enzo公司);β-肌动蛋白(actin)抗体(成都正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EdU-555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ranswell共培养板、高蛋白浓度基质胶(美国Corning公司);同工凝集素B4(IB4)(美国Sigma公司);细胞/组织总RNA提取试剂盒、逆转录预混液、通用型高灵敏度染料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试剂盒(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IKOReal 96实时荧光qPCR(qRT-PCR)仪(美国Thermo公司);倒置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 实验动物分组和糖尿病模型建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6~8周龄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空腹饥饿12 h(期间可自由进水)后,按10 mg/kg剂量予以小鼠腹腔注射STZ。1周后测空腹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继续高糖、高脂饲养,期间定期监测血糖,使血糖维持在成模范围内直至实验结束。
将35只2周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NTN1组(NTN1组)、视网膜内皮细胞Gαi1/Gαi3特异性敲低+玻璃体腔注射NTN1组(Gαi1/Gαi3 eKD+NTN1组),其中正常对照组、NTN1组每组各15只,Gαi1/Gαi3 eKD+NTN1组5只。NTN1组于小鼠2周龄时玻璃体腔注射50 ng/ml NTN1 2 μl。Gαi1/Gαi3 eKD+NTN1组于小鼠2周龄时玻璃体腔注射AAV5-TIE1-Gαi1/Gαi3 shRNA 2 μl,1周后玻璃体腔注射50 ng/ml NTN1 2 μl。玻璃体腔注射方式: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麻醉小鼠,散瞳后微量注射器抽取AAV5-TIE1-Gαi1/Gαi3 shRNA 2 μl于小鼠眼鼻上方角膜缘后约1 mm处垂直穿刺进入玻璃体腔,向眼球中心方向进针,将药液缓慢注入玻璃体腔,眼内停留约30 s后拔出针头,涂左氧氟沙星眼膏。
1.3 细胞培养、转染分组
细胞培养。将HUVEC细胞株置于含5%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ECM培养基中常规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将HUVEC分为阴性对照慢病毒组(shC组)、阴性对照慢病毒+NTN1处理组(shC+NTN1组)、Gαi1/Gαi3敲低组(shGαi1/Gαi3组)、Gαi1/Gαi3敲低+NTN1处理组(shGαi1/Gαi3+NTN1组)。shC组细胞加入空白慢病毒;shGαi1/Gαi3组细胞加入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诱导。转染20 h后换为正常完全培养基,然后正常传代,稳定细胞株通过含有嘌呤霉素的完全培养基筛选1周。shC+NTN1组细胞及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在嘌呤霉素筛选后使用NTN1(50 ng/ml)预处理24 h后进行后续实验。
1.4 IB4染色法检测Gαi1/Gαi3敲低对NTN1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正常对照组、NTN1组、Gαi1/Gαi3 eKD+NTN1组小鼠4周龄时腹腔注射氯胺酮和甲苯噻嗪麻醉,将弯镊沿颞侧眶壁进入呈先垂直再平行向鼻侧走形,至眼球下方夹住视神经,摘取完整眼球,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40 min,转移至含PBS的10 cm细胞培养皿中。用眼科剪和眼科镊去除眼球周围组织,沿角膜缘剪开眼球,去除眼前节,移除晶状体和玻璃体,分离视网膜,切成4瓣。固定、通透封闭,IB4染料(1∶50)4℃孵育过夜,PBS洗涤3次,10 min/次。在每个视网膜瓣的中间区域随机选取视野,于荧光显微镜下按序拍摄。
1.5 EdU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
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10 μmol/L EdU工作液,于37℃孵育箱中培养2 h,固定及洗涤后,DAPI避光染色10 min,PBS洗涤3次,5 min/次。荧光显微镜观察并计数。细胞核呈蓝色荧光。实验重复3次。
1.6 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
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Transwell小室上室内,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下室加入含5%胎牛血清的ECM培养基。细胞培养板置于孵箱中培育24 h,多聚甲醛固定下室表面细胞15 min,棉签擦去上室未向下室迁移的细胞,常规结晶紫染色3 min。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每组随机选取6~8个视野以计数小室底膜上、下室侧附着的细胞,即为发生迁移的细胞数。每组各设3个复孔,重复3次。
1.7 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
将4℃高蛋白浓度基质胶40 μl缓慢加入24孔板中,于37℃孵育箱中培养30 min。shC组、shC+NTN1组、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细胞以8×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中孵育,6 h后观察管腔形成情况。计数相同视野面积下的管腔形成数量。实验重复3次。
1.8 qPCR检测小鼠视网膜及HUVEC中Ntn1、Gαi1、Gαi3、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
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剥离视网膜,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HUVEC传代后铺于6孔板,细胞汇合度为90%~100%时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反转录试剂逆转录成cDNA,按相应基因配置SYBR Green qPCR扩增反应体系进行qPCR检测。应用Express 3.0软件设计引物序列(表1)。置于qRT-PCR仪中进行扩增并输出循环阈值(Ct值),以GAPDH为内参照,依照公式2-ΔΔCt计算mRNA相对表达量。

1.9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及HUVEC中NTN1、Gαi1、Gαi3、Akt、p-Akt、S6K、p-S6K、Erk1/2、p-Erk1/2蛋白表达
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调整蛋白浓度。每个样孔加入10 μl待测样品,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上样电泳;140 V恒压50 min,400 mA转膜40 min。5%脱脂牛奶封闭2 h,1∶1 000一抗4℃孵育过夜(β-actin作为阳性对照),TBST洗膜10 min,重复3次;加入辣根过氧化物偶联的二抗,室温孵育1 h,TBST洗膜10 min,重复3次;加入化学发光剂,暗室曝光。Image J软件分析蛋白条带的灰度值,目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目的蛋白条带灰度值/内参照β-actin蛋白条带灰度值,磷酸化蛋白相对总蛋白相对表达量=磷酸化蛋白条带灰度值/总蛋白条带灰度值。
1.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比较采用事后Dunnett检验。采用Graph-prism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图表整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Ntn1、Gαi1、Gαi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内Ntn1、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0、9.298、10.620、7.503、3.432、8.037,P<0.000 1)(图1)。

2.2 Gαi1/Gαi3 shRNA重组慢病毒诱导后HUVEC中 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受到抑制
与shC组比较,shGαi1/Gαi3组HUVEC中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10、16.300、13.600、9.068,P<0.000 1)(图2)。

2.3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HUVEC增殖、迁移与管腔形成能力
与shC组比较,shC+NTN1组HUVEC增殖率、迁移数量、管腔形成数量均显著增加,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HUVEC增殖率、迁移数量、管腔形成数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750、49.830、54.900,P<0.000 1)(图3~5)。



2.4 敲低Gαi1/Gαi3基因检测结果抑制NTN1诱导的Gαi1、Gαi3 mRNA和蛋白表达
q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αi1/Gαi3 eKD+NTN1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Gαi1、Gαi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20、13.460、9.219、10.500,P<0.000 1)(图6)。

2.5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TN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面积显著增加,Gαi1/Gαi3 eKD+NTN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面积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10,P<0.000 1)(图7)。


2.6 敲低Gαi1/Gαi3基因抑制NTN1诱导的HUVEC中Akt-mTOR和Erk的信号通路激活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C组相比,shC+NTN1组p-Akt相对Akt、p-S6K相对S6K、p-Erk1/2相对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shGαi1/Gαi3组、shGαi1/Gαi3+NTN1组p-Akt相对Akt、p-S6K相对S6K、p-Erk1/2相对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10、144.400、77.010,P<0.000 1)(图8)。
3 讨论
DR作为一种典型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复杂交互。Gαi1/Gαi3介导的VEGF信号通路的活化是VEGF促视网膜血管新生的核心机制,为病理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通过敲低Gαi1和Gαi3基因可显著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并减少了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11-12]。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作为催化糖异生的关键限速酶,通过促进Gαi3蛋白表达增加和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在体内外发挥促新生血管作用[13]。此外,Gαi1和Gαi3还是R-脊椎蛋白3诱导的Akt-mTOR激活和新生血管生成所需的关键信号蛋白[14]。
研究表明,NTN1具有双向调节血管活性的作用。在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角膜上皮中Ntn1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15]。NTN1也可以作为促血管生成因子,正向调控内皮细胞迁移,促进DR等血管新生相关疾病的进程[16-17]。研究报道,在OIR小鼠模型中,视网膜组织Ntn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抑制Ntn1基因表达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减少[18]。在大鼠DR模型中,静脉注射100 ng/ml NTN1加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6]。研究报道,大鼠DR模型的视网膜组织中Ntn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这提示其可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19]。NTN1在不同模型及微环境下的差异性表达和作用,反映其可能在血管生成调控中具有复杂性和多功能性。
本研究发现,12周糖尿病模型小鼠视网膜中Ntn1、Gαi1和Gαi3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这提示DR过程中持续异常分泌的NTN1蛋白在血管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外源性添加低浓度NTN1(50 ng/ml)蛋白刺激后,HUVEC增殖、迁移与细胞成管能力增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16]。为了进一步明确Ntn1基因促进新生血管的具体机制,我们在HUVEC中转染shRNA Gαi1和shRNA Gαi3沉默Gαi1/Gαi3,随后发现NTN1诱导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被抑制,这表明Gαi1和Gαi3介导了NTN1诱导的体内外促血管生成作用。既往研究报道,NTN1诱导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和Erk激活[20-22]。本研究证实,NTN1可以在HUVEC中诱导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和Erk激活,而这种激活作用在Gαi1和Gαi3基因敲除后几乎被完全抑制。据此我们推测,Gαi1和Gαi3蛋白是介导NTN1诱导的下游Akt-mTOR与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和血管生成的信号蛋白。这进一步表明,NTN1-Gαi1/Gαi3信号转导增加可能与DR异常血管生成有关。
在DR的进程中,NTN1可能作为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这种作用可能与NTN1与细胞膜上特定受体,如结肠癌缺失蛋白、不协调5同系物、黑色素瘤细胞黏附分子等的结合有关,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23-24]。Gαi1和Gαi3是包括VEGF受体及白细胞介素-4受体内吞和内化的关键蛋白,而接头蛋白Grb2关联结合蛋白1招募往往在Gαi1和Gαi3蛋白诱导的下游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11, 14, 25]。这说明在DR中,Gαi1和Gαi3基因可能通过类似的机制参与NTN1诱导的血管生成过程。
DR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以选择性视网膜周细胞丢失、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闭塞等毛细血管内皮损害、血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微血管渗漏、广泛的视网膜缺血缺氧促发VEGF等生长因子表达增加,最终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目前临床使用的VEGF单克隆抗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但由于DR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涉及其他生长因子和各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参与,部分患者对VEGF单克隆抗体敏感性有限且治疗后易复发[26]。因此确定控制DR进展的新的治疗靶点是极其重要的。本研究结果表明,NTN1-Gαi1/Gαi3信号转导可能是DR异常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级联反应提示DR分子治疗的新靶点。然而目前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目前结果侧重于体外细胞实验,尚无法全方位立体模拟错综复杂的体内环境。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仅通过敲低Gαi1和Gαi3基因以观察其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虽揭示Gαi1和Gαi3基因在介导NTN1促血管生成效应中的作用,但对于这一信号通路更深入的分子机制、调控细节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并未进行深入探究。为实现以干预NTN1-Gαi1/Gαi3信号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体内外实验,通过基因敲低、敲除、过表达、显性阴性突变、挽救Ntn1、Gαi1、Gαi3基因等多种方法,正负向调节NTN1、Gαi1、Gαi3蛋白表达或活化水平,探索影响其血管生成的具体机制。结合蛋白和转录组学技术,全面分析NTN1刺激下细胞内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在未来需重点关注NTN1-Gαi1/Gαi3参与血管新生调控的具体机制,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