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富月, 陈晓敏, 孙孔亮, 柯敏. 奥希替尼治疗肺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724-726.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122-00045 复制
患者女,50岁。因右眼突发视力下降2个月,于2023年8月10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05、0.3,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15、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一约6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视盘下方一约2 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图1A,1B)。眼部B型超声检查,双眼脉络膜各一高回声扁平隆起,右眼病灶较大(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眼底病灶处脉络膜实性隆起,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右眼较重(图1E,1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早期双眼瘤体呈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图1G,1H),晚期双眼荧光素渗漏呈斑驳样强荧光(图1I,1J)。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右眼球后壁脉络膜见梭形长T1WI稍长T2WI信号影,大小约7 mm×2 mm,增强明显强化(图1K)。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右肺上叶、纵膈淋巴结及右眼球后壁脉络膜梭形结节代谢增高(图2)。右上气管旁淋巴结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异型细胞团,符合转移性肺腺癌(图3)。诊断:右肺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给予口服奥希替尼80 mg/d治疗。2023年12月18日,患者于我院复诊,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5、0.3,BCVA均为1.0。眼底检查,双眼脉络膜转移灶完全消退,右眼病灶处残留少许视网膜下黄白色沉积物(图4A,4B)。OCT检查,双眼病灶完全消退,仅遗留视网膜外层信号不连续(图4C,4D)。肺部CT检查,肺部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图5)。

1A示双眼广角彩色眼底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右眼视网膜后极部一约6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视盘下方一约2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1B示双眼眼部B型超声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脉络膜高回声扁平隆起。1C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瘤体呈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1D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瘤体荧光渗漏呈斑驳样强荧光。1E示双眼光相干断层扫描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双眼眼底病灶处脉络膜实性隆起,伴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右眼较重。1F示右眼眼眶核磁共振像,右眼球后壁脉络膜见梭形稍长信号影,大小约7 mm×2 mm

2A、2B、2C分别示右肺上叶、纵膈淋巴结及右眼球后壁脉络膜梭形结节代谢增高

大量的异型细胞团,符合转移性肺腺癌 标尺:50 μm

4A示双眼广角彩色眼底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双眼脉络膜转移灶完全消退。4B示双眼光相干断层扫描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脉络膜病灶完全消退,仅遗留视网膜外层信号不连续

肺部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讨论 脉络膜转移癌(CM)是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原发病为乳腺癌和肺癌。肺腺癌是肺癌脉络膜转移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肺癌脉络膜转移大多为单侧和单灶,双眼脉络膜转移较为少见[1-2]。
对于非眼部原发癌的患者,若无眼部症状,通常不会行眼部专科检查,因此容易漏诊、误诊。对于有眼部症状的CM患者,若只行眼眶MRI或PET-CT等检查,也可能因病灶较小无法检出而漏诊。本例患者左眼病灶未波及黄斑,且病灶较小,所以无明显症状,眼眶MRI和PET-CT也均未检出病灶。相较于其他检查手段,眼部专科检查无创、简单、快速,而且能更灵敏的检出CM。CM通常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生存期较短,且有合并脑转移倾向[1-4]。因此建议肿瘤专科医生对肿瘤患者行眼部专科检查,排除是否存在CM。
眼部放射治疗是CM的传统治疗手段,但相较于乳腺癌,肺癌脉络膜转移的放射敏感性较低,且眼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如白内障、角膜炎、视网膜病变等。因此,如果全身给药能够有效控制CM,则可以先行全身药物治疗。既往报道,全身给药对CM有一定的疗效[5-9]。本例患者双眼CM病灶未经任何眼部专科治疗,仅口服奥希替尼,症状在4个月内完全消退,视力明显改善。
肺腺癌是一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最常见的致癌驱动因素是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激活突变[10]。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一、二代药物靶点的基础之上,有效抑制T790M基因错义突变,耐药性更低。而且奥希替尼更易通过血脑屏障及血眼屏障,对于合并CM或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总生存期[11-15]。研究表明,奥希替尼能有效治疗CM,改善患者的视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6-19]。既往病例报道,NSCLC合并CM患者生存期较短,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奥希替尼的治疗效果及长期疗效还需深入研究[1, 3-4]。
目前,肿瘤患者除非出现眼部症状通常不会进行眼部筛查,而常规的MRI、CT等检查手段极易漏诊CM,因此眼底彩色照相,OCT,眼部B型超声等眼科检查对CM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M的传统放射治疗局部并发症较多,而本例肺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患者口服奥希替尼治疗4个月,肺部原发病灶缩小,双眼CM完全消退,BCVA恢复至1.0,提示第三代靶向药物治疗有望成为EGFR突变型肺腺癌脉络膜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法。
患者女,50岁。因右眼突发视力下降2个月,于2023年8月10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05、0.3,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15、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网膜后极部一约6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视盘下方一约2 DD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图1A,1B)。眼部B型超声检查,双眼脉络膜各一高回声扁平隆起,右眼病灶较大(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眼底病灶处脉络膜实性隆起,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右眼较重(图1E,1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早期双眼瘤体呈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图1G,1H),晚期双眼荧光素渗漏呈斑驳样强荧光(图1I,1J)。眼眶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右眼球后壁脉络膜见梭形长T1WI稍长T2WI信号影,大小约7 mm×2 mm,增强明显强化(图1K)。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右肺上叶、纵膈淋巴结及右眼球后壁脉络膜梭形结节代谢增高(图2)。右上气管旁淋巴结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异型细胞团,符合转移性肺腺癌(图3)。诊断:右肺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征求患者同意后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给予口服奥希替尼80 mg/d治疗。2023年12月18日,患者于我院复诊,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5、0.3,BCVA均为1.0。眼底检查,双眼脉络膜转移灶完全消退,右眼病灶处残留少许视网膜下黄白色沉积物(图4A,4B)。OCT检查,双眼病灶完全消退,仅遗留视网膜外层信号不连续(图4C,4D)。肺部CT检查,肺部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图5)。

1A示双眼广角彩色眼底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右眼视网膜后极部一约6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左眼视盘下方一约2个视盘直径大小的局限性隆起病灶。1B示双眼眼部B型超声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脉络膜高回声扁平隆起。1C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瘤体呈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1D示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瘤体荧光渗漏呈斑驳样强荧光。1E示双眼光相干断层扫描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双眼眼底病灶处脉络膜实性隆起,伴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右眼较重。1F示右眼眼眶核磁共振像,右眼球后壁脉络膜见梭形稍长信号影,大小约7 mm×2 mm

2A、2B、2C分别示右肺上叶、纵膈淋巴结及右眼球后壁脉络膜梭形结节代谢增高

大量的异型细胞团,符合转移性肺腺癌 标尺:50 μm

4A示双眼广角彩色眼底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双眼脉络膜转移灶完全消退。4B示双眼光相干断层扫描像,上图为右眼,下图为左眼。双眼脉络膜病灶完全消退,仅遗留视网膜外层信号不连续

肺部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讨论 脉络膜转移癌(CM)是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原发病为乳腺癌和肺癌。肺腺癌是肺癌脉络膜转移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肺癌脉络膜转移大多为单侧和单灶,双眼脉络膜转移较为少见[1-2]。
对于非眼部原发癌的患者,若无眼部症状,通常不会行眼部专科检查,因此容易漏诊、误诊。对于有眼部症状的CM患者,若只行眼眶MRI或PET-CT等检查,也可能因病灶较小无法检出而漏诊。本例患者左眼病灶未波及黄斑,且病灶较小,所以无明显症状,眼眶MRI和PET-CT也均未检出病灶。相较于其他检查手段,眼部专科检查无创、简单、快速,而且能更灵敏的检出CM。CM通常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生存期较短,且有合并脑转移倾向[1-4]。因此建议肿瘤专科医生对肿瘤患者行眼部专科检查,排除是否存在CM。
眼部放射治疗是CM的传统治疗手段,但相较于乳腺癌,肺癌脉络膜转移的放射敏感性较低,且眼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相应的并发症,如白内障、角膜炎、视网膜病变等。因此,如果全身给药能够有效控制CM,则可以先行全身药物治疗。既往报道,全身给药对CM有一定的疗效[5-9]。本例患者双眼CM病灶未经任何眼部专科治疗,仅口服奥希替尼,症状在4个月内完全消退,视力明显改善。
肺腺癌是一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最常见的致癌驱动因素是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激活突变[10]。奥希替尼是一种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一、二代药物靶点的基础之上,有效抑制T790M基因错义突变,耐药性更低。而且奥希替尼更易通过血脑屏障及血眼屏障,对于合并CM或脑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可提高总生存期[11-15]。研究表明,奥希替尼能有效治疗CM,改善患者的视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6-19]。既往病例报道,NSCLC合并CM患者生存期较短,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奥希替尼的治疗效果及长期疗效还需深入研究[1, 3-4]。
目前,肿瘤患者除非出现眼部症状通常不会进行眼部筛查,而常规的MRI、CT等检查手段极易漏诊CM,因此眼底彩色照相,OCT,眼部B型超声等眼科检查对CM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M的传统放射治疗局部并发症较多,而本例肺腺癌双眼脉络膜转移患者口服奥希替尼治疗4个月,肺部原发病灶缩小,双眼CM完全消退,BCVA恢复至1.0,提示第三代靶向药物治疗有望成为EGFR突变型肺腺癌脉络膜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