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均来自2022年12月期间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病例,其眼底病变包括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等。这些患者绝大部分双眼发病,以女性为主,年龄13~56岁,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不同层的微血管和小血管,包括视网膜不同层的缺血和水肿,多种眼底病变可合并存在,反映了炎症性损害和血管凝固性损伤。AMN反映了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棉绒斑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梗塞;视网膜斑点状出血被认为是外丛状层的小梗塞;CRVO是发生在筛板部的血栓。以上眼底病变证明了存在视网膜多层的血管损伤和视网膜水肿。眼底病变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与全身病变高度契合,一些研究推测COVID-19的急性期主要改变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免疫系统激活导致凝固前和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改变提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
引用本文: 黎晓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的特点提示全身系统诊断治疗的方向.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3): 185-186.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219-00075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本期刊出的几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特征的文章,反映了2022年12月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眼部损伤。COVID-19引发的是一种急性炎症,可以无症状,也可以合并发热等全身症状,除了影响上呼吸道外还影响到全身多个系统。眼球是全身唯一透见体内组织的器官,视网膜血管是颅内血管的一部分,与颅内血管性病变有很多相同的病理改变。脉络膜血流丰富,全身血流进入脉络膜后流速下降,使得一些病原体、免疫复合物容易沉积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疾病。眼部病变特别是眼底病变为全身病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信息。三年疫情期间,全球眼科医生纷纷报告了COVID-19眼部受累情况,最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1-2],而对患者视功能有影响的主要是视网膜病变。本期刊出的文章对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影像特征作了细致的描述。
本期报告的COVID-19患者大都是在1周内发病,多数患者眼底病变于发热0~2 d内发生,年龄13~56岁,双眼发病,以女性患者为主。视功能障碍有视力下降或者视野中心或旁中心的暗点、畏光等。大部分眼底病变是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其他还有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等,累及到神经视网膜的多层结构。棉绒斑主要部位在神经纤维层,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缺血导致轴浆流中断的表现。后极部多发的棉绒斑属于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彩色眼底像上Purtscher斑形态较大,边界较棉绒斑清楚;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其病灶主要位于神经纤维层,常突破神经纤维层进入内丛状层和内核层[3]。AMN病灶在红外眼底照相(IR)冠状面眼底像上显示“楔形”、尖端向着中心凹的暗斑;频域OCT显示AMN病灶位于外丛状层、外核层,椭圆体带断裂。PAMM病灶在IR上也可以看到病灶暗影;OCT显示病灶位于外丛状层、内核层,反映了视网膜中层毛细血管丛(ICP)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缺血[4]。COVID-19发生之前,AMN患者发病前常有流感病史,也有合并登革热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减少症、低血容量、高血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报道,提示其与免疫复合物沉淀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小板破坏、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栓塞等因素相关,反映了DCP的缺血[5]。Medline还可检索到全球COVID-19流行期间多个病例的AMN和PAMM的个案报道。棉绒斑和Putscher斑、PAMM、AMN反映了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ICP和DCP的病变。COVID-19眼部表现在本刊刊出的文章中还有CRVO和严重不明原因黄斑水肿[3],反映了病变侵犯眼内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和水肿性改变,视网膜不同层的病变可以合并存在,这也是COVID-19眼底病变的特征之一。
视网膜是病毒侵犯的好发部位,视网膜常见的病毒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带状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病变,这些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均合并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组织的破坏。总体而言,病毒带来的影响主要造成了炎症性损害和血液凝固性损伤。前述提到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反映了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微血管和内皮损伤。有研究发现,COVID-19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升高[5-6]。这些指标提示机体发病初期的血液高凝状态,COVID-19患者的视网膜各层微血管损伤导致的出血、棉绒斑、Putscher斑、PAMM、AMN、CRVO等均提示微血管和小血管损伤,视网膜水肿合并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以及视盘水肿反映了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因而,COVID-19急性期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后者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心脑血管等其他器官[7]。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和全身病变表现是一致的,通过其眼底影像学改变进一步在活体上证实了COVID-19发病的基本病理机制。
本期刊出的几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特征的文章,反映了2022年12月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眼部损伤。COVID-19引发的是一种急性炎症,可以无症状,也可以合并发热等全身症状,除了影响上呼吸道外还影响到全身多个系统。眼球是全身唯一透见体内组织的器官,视网膜血管是颅内血管的一部分,与颅内血管性病变有很多相同的病理改变。脉络膜血流丰富,全身血流进入脉络膜后流速下降,使得一些病原体、免疫复合物容易沉积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疾病。眼部病变特别是眼底病变为全身病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信息。三年疫情期间,全球眼科医生纷纷报告了COVID-19眼部受累情况,最常见的是急性结膜炎[1-2],而对患者视功能有影响的主要是视网膜病变。本期刊出的文章对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影像特征作了细致的描述。
本期报告的COVID-19患者大都是在1周内发病,多数患者眼底病变于发热0~2 d内发生,年龄13~56岁,双眼发病,以女性患者为主。视功能障碍有视力下降或者视野中心或旁中心的暗点、畏光等。大部分眼底病变是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其他还有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等,累及到神经视网膜的多层结构。棉绒斑主要部位在神经纤维层,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缺血导致轴浆流中断的表现。后极部多发的棉绒斑属于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彩色眼底像上Purtscher斑形态较大,边界较棉绒斑清楚;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其病灶主要位于神经纤维层,常突破神经纤维层进入内丛状层和内核层[3]。AMN病灶在红外眼底照相(IR)冠状面眼底像上显示“楔形”、尖端向着中心凹的暗斑;频域OCT显示AMN病灶位于外丛状层、外核层,椭圆体带断裂。PAMM病灶在IR上也可以看到病灶暗影;OCT显示病灶位于外丛状层、内核层,反映了视网膜中层毛细血管丛(ICP)和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缺血[4]。COVID-19发生之前,AMN患者发病前常有流感病史,也有合并登革热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减少症、低血容量、高血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报道,提示其与免疫复合物沉淀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小板破坏、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栓塞等因素相关,反映了DCP的缺血[5]。Medline还可检索到全球COVID-19流行期间多个病例的AMN和PAMM的个案报道。棉绒斑和Putscher斑、PAMM、AMN反映了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ICP和DCP的病变。COVID-19眼部表现在本刊刊出的文章中还有CRVO和严重不明原因黄斑水肿[3],反映了病变侵犯眼内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引起的缺血性改变和水肿性改变,视网膜不同层的病变可以合并存在,这也是COVID-19眼底病变的特征之一。
视网膜是病毒侵犯的好发部位,视网膜常见的病毒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带状疱疹病毒性视网膜病变,这些病毒性视网膜病变均合并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血管和视网膜组织的破坏。总体而言,病毒带来的影响主要造成了炎症性损害和血液凝固性损伤。前述提到的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反映了急性期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微血管和内皮损伤。有研究发现,COVID-19急性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升高[5-6]。这些指标提示机体发病初期的血液高凝状态,COVID-19患者的视网膜各层微血管损伤导致的出血、棉绒斑、Putscher斑、PAMM、AMN、CRVO等均提示微血管和小血管损伤,视网膜水肿合并视网膜下液体积聚以及视盘水肿反映了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因而,COVID-19急性期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后者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心脑血管等其他器官[7]。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和全身病变表现是一致的,通过其眼底影像学改变进一步在活体上证实了COVID-19发病的基本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