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徐婷, 陶黎明, 刘东伟. 猫抓病致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12): 1013-101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617-00367 复制
患者男,1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0 d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史及手术病史。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12。双眼眼压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欠清,下方视盘隆起,黄斑区星芒状渗出(图1A)。眼部彩色超声检查,左眼视盘前方球壁稍隆起。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颞侧视盘明显水肿隆起,黄斑区渗出部位可见强反射信号(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早期左眼视盘及其周边毛细血管扩张,视盘颞下方荧光素渗漏,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明显增加,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未见渗漏(图1C)。右眼上述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疑诊:左眼视神经视网膜炎。为明确病因,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表示平时喜欢和猫狗玩耍,2周前曾被猫抓伤过右手;1周前曾有低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就诊时均已消失,因此并未引起重视。进一步查体可见患者耳前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四肢及躯干皮肤可见红斑性有痂丘疹,直径2~6 mm。血清学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得巴尔通体免疫球蛋白(Ig)G样本滴度为1∶256,提示患者近期有巴尔通体感染。结合患者病史、全身及眼部典型临床表现,诊断:猫抓病、左眼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

1A示彩色眼底像,视盘边界欠清,下方视盘隆起,黄斑区星芒状渗出。1B示光相干断层扫描像,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颞侧视盘明显水肿隆起,黄斑部渗出部位可见强反射信号。1C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视盘荧光素渗漏,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无渗漏
予以复方新诺明(960 mg,3次/d)及泼尼松片(20 mg,1次/d)口服治疗,持续2周。患者2个月后复诊,左眼视力恢复至1.0;视盘水肿及黄斑部渗出明显好转(图2);皮肤皮疹也基本消退。

2A示彩色眼底像,视盘水肿基本消退,黄斑渗出物基本消失。2B示光相干断层扫描像,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视盘水肿较前消退,黄斑部未见明显强反射信号
讨论 猫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一般主要通过猫尤其小猫抓或舔感染汉氏巴尔通体所致[1]。近期有学者认为,猫蚤是这种细菌的传播媒介[2]。近年来,随着宠物豢养人数的增加,猫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典型的猫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抓伤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或脓疱,1~2周内出现轻度到中度的流感样症状,并伴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3]。所以,猫抓病患者以皮肤科、儿科、感染科首诊常见。猫抓病的非典型表现可能涉及眼睛、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脾脏、皮肤或肌肉骨骼系统,并可能导致严重疾病[4]。
5%~10%的猫抓病患者具有眼部症状,以视神经视网膜炎、Parinaud眼球腺体综合征和局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三种为主[5]。其中只有1%~2%的猫抓病患者具有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6],首诊于眼科时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猫抓病相关性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属于感染性和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它的诊断基于患者猫接触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检查,并排除其他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巴尔通体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巴尔通体DNA检测和血清学IFA检测[7]。但是病原体的分离及培养相对困难,而巴尔通体DNA检测需要通过有创操作取组织进行检测,现以血清学IFA检测IgG和IgM是目前首选且最为可靠的血清学检查方法,特异性高达95%。IgG滴度超过1∶256即说明患者近期感染巴尔通体[8]。
本例患者因左眼视力下降就诊,眼底呈典型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就诊时未提到全身表现。若无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对猫抓病的敏感性,此时容易出现误诊。在进一步询问后,患者表示有猫抓伤病史,被猫抓后1周有流感症状,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在皮肤表面发现丘疹,耳前及腋下触及淋巴结肿大。这些全身体征与眼部表现均符合猫抓病的诊断。IFA检测IgG滴度提示近期感染巴尔通体,猫抓病诊断明确。
关于猫抓病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对于免疫功能完善、症状轻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可不予以治疗。对于免疫力低下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予以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主要包括复方新诺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9]。Solley等[10]认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患者最终的视力并无明显影响。但是Habot-Wilner等[1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认为,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患者预后视力。本例患者使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最终视力恢复较好。由于猫抓病具有自限性以及很难募集到足够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猫抓病的临床治疗共识,其诊治更加依赖临床实践和从病例报告文献中得出的经验。
猫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有猫接触史或者典型的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可考虑猫抓病,最终需要靠血清学检测来确诊。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耐心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甄别,以防误诊漏诊。
患者男,1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0 d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史及手术病史。眼科检查:右眼矫正视力1.0,左眼矫正视力0.12。双眼眼压正常。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眼底检查,左眼视盘边界欠清,下方视盘隆起,黄斑区星芒状渗出(图1A)。眼部彩色超声检查,左眼视盘前方球壁稍隆起。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颞侧视盘明显水肿隆起,黄斑区渗出部位可见强反射信号(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早期左眼视盘及其周边毛细血管扩张,视盘颞下方荧光素渗漏,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明显增加,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未见渗漏(图1C)。右眼上述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疑诊:左眼视神经视网膜炎。为明确病因,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表示平时喜欢和猫狗玩耍,2周前曾被猫抓伤过右手;1周前曾有低热、咳嗽等感冒症状,就诊时均已消失,因此并未引起重视。进一步查体可见患者耳前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四肢及躯干皮肤可见红斑性有痂丘疹,直径2~6 mm。血清学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测得巴尔通体免疫球蛋白(Ig)G样本滴度为1∶256,提示患者近期有巴尔通体感染。结合患者病史、全身及眼部典型临床表现,诊断:猫抓病、左眼急性视神经视网膜炎。

1A示彩色眼底像,视盘边界欠清,下方视盘隆起,黄斑区星芒状渗出。1B示光相干断层扫描像,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颞侧视盘明显水肿隆起,黄斑部渗出部位可见强反射信号。1C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像,视盘荧光素渗漏,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无渗漏
予以复方新诺明(960 mg,3次/d)及泼尼松片(20 mg,1次/d)口服治疗,持续2周。患者2个月后复诊,左眼视力恢复至1.0;视盘水肿及黄斑部渗出明显好转(图2);皮肤皮疹也基本消退。

2A示彩色眼底像,视盘水肿基本消退,黄斑渗出物基本消失。2B示光相干断层扫描像,左图为扫描方向和部位,右图为检查结果。视盘水肿较前消退,黄斑部未见明显强反射信号
讨论 猫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一般主要通过猫尤其小猫抓或舔感染汉氏巴尔通体所致[1]。近期有学者认为,猫蚤是这种细菌的传播媒介[2]。近年来,随着宠物豢养人数的增加,猫抓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典型的猫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抓伤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或脓疱,1~2周内出现轻度到中度的流感样症状,并伴有区域性淋巴结肿大[3]。所以,猫抓病患者以皮肤科、儿科、感染科首诊常见。猫抓病的非典型表现可能涉及眼睛、神经系统、心脏、肝脏、脾脏、皮肤或肌肉骨骼系统,并可能导致严重疾病[4]。
5%~10%的猫抓病患者具有眼部症状,以视神经视网膜炎、Parinaud眼球腺体综合征和局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三种为主[5]。其中只有1%~2%的猫抓病患者具有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6],首诊于眼科时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猫抓病相关性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属于感染性和感染相关性视神经炎,它的诊断基于患者猫接触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检查,并排除其他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巴尔通体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巴尔通体DNA检测和血清学IFA检测[7]。但是病原体的分离及培养相对困难,而巴尔通体DNA检测需要通过有创操作取组织进行检测,现以血清学IFA检测IgG和IgM是目前首选且最为可靠的血清学检查方法,特异性高达95%。IgG滴度超过1∶256即说明患者近期感染巴尔通体[8]。
本例患者因左眼视力下降就诊,眼底呈典型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就诊时未提到全身表现。若无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对猫抓病的敏感性,此时容易出现误诊。在进一步询问后,患者表示有猫抓伤病史,被猫抓后1周有流感症状,经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在皮肤表面发现丘疹,耳前及腋下触及淋巴结肿大。这些全身体征与眼部表现均符合猫抓病的诊断。IFA检测IgG滴度提示近期感染巴尔通体,猫抓病诊断明确。
关于猫抓病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对于免疫功能完善、症状轻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可不予以治疗。对于免疫力低下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予以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主要包括复方新诺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9]。Solley等[10]认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患者最终的视力并无明显影响。但是Habot-Wilner等[1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认为,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患者预后视力。本例患者使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后最终视力恢复较好。由于猫抓病具有自限性以及很难募集到足够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猫抓病的临床治疗共识,其诊治更加依赖临床实践和从病例报告文献中得出的经验。
猫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有猫接触史或者典型的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可考虑猫抓病,最终需要靠血清学检测来确诊。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耐心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认真甄别,以防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