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焦阳, 韩银萍, 邓莉, 柯洪敏, 蒋澍, 蔡莉. 纤维化纤维微细菌眼内炎1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3, 39(6): 496-49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20228-00108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者女,22岁。因右眼反复眼红、视力下降伴前房积脓7个月于2021年5月26日到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手术史。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右眼全葡萄膜炎”,并给予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眼部检查:患者右眼视力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0.25,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右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后尘状沉着物(++),房水闪辉(++~+++),细胞(++~+++),前房2 mm积脓,晶状体后灰白色颗粒状混浊;玻璃体颗粒状、絮状混浊(图1A),细胞(+++);眼底窥不清(图1B)。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混浊(图1C)。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表面强信号条带(图1D)。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前房大量点状中回声,玻璃体混浊(图1E,1F)。抽血送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1(+)。诊断:右眼全葡萄膜炎?右眼眼内炎?双眼屈光不正。

为明确诊断,患者于次日接受了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手术中切取玻璃体液0.5 ml送检。细菌培养结果为纤维化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图2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验证得到革兰氏阳性菌总序列数为8 762。最终诊断:右眼眼内炎。停用全身激素。使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但由于缺少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指南,无法确认药物敏感性。考虑到万古霉素的大抑菌环,给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1.6 mg/ml的莫西沙星0.125 ml,共2次,并联合全身万古霉素(0.5 g,1次/12 h,静脉滴注3 d)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BCVA 0.2。将治疗方案改为局部抗生素+激素滴眼液点眼,口服莫西沙星出院。3周后,患者右眼视力下降至数指/10 cm,出现前房积脓。给予之前相同的方案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遂行右眼PPV,并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手术中可见患眼玻璃体白色絮状混浊,细胞(+++),视盘鼻侧见白色小片类圆形病灶。手术后首日,患者BCVA恢复至0.3。后续接受了3次玻璃体腔注药(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1.6 mg/ml的莫西沙星0.125 ml),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口服头孢呋辛治疗。

1个月后患者右眼视力再次下降至数指/10 cm,晶状体呈灰白色混浊,后囊膜破裂(图3A),眼底窥不入。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图3B);UBM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患者右眼晶状体切除、玻璃体腔注药治疗(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20 mg/ml头孢他啶0.1 ml)。手术中见晶状体皮质破碎散落在视网膜前,前囊膜完整。玻璃体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手术后继续予以全身抗感染治疗1周,眼前后节均未观察到活动性炎症,BCVA达到0.9。4个月后炎症依然稳定,患者接受了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手术。手术后眼前后节无异常,因前囊膜轻度混浊(图3C),BCVA稳定在0.7。

讨论 纤维化纤维微细菌,旧称溶黄嘌呤厄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属于放线菌目,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海绵等常温环境中,在温泉和南极雪层等极端环境也有被发现的案例[1]。Sharma等[2]对该菌行基因组分析后标注了13个致病岛,它们总共可以编码Fic和VbhA毒素-抗毒素系统等49个潜在的致人感染的毒力因子。该菌可导致马的流产或早产[3],但对人体的感染较为罕见,通常见于免疫缺陷者或异物携带者。目前已报道病例包括腹膜炎、腱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外伤性关节炎、舌溃疡、新生儿败血症、足菌肿等[4-13],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内导管植入手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该菌通常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敏感。关于该菌眼内炎的报道较为罕见,Hussain等[14]于1987年报道了1例金属异物外伤后该菌所致的眼内炎,为首次报道该菌引起的眼内炎。Jaru-Ampornpan等[15]于2011年报道了1例金属异物外伤后该菌所致眼内炎,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头孢他啶、莫西沙星以及3次PPV取出异物后病情稳定,视力提高至20/70。Akcakaya等[16]对8例内眼手术后眼内炎患者的眼内液进行培养,其中3例确认为纤维化纤维微细菌感染,经玻璃体腔注射头孢他啶、万古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接受了PPV,治疗后患者视力均稳定在5/10以上。
本例患者表现为炎症反复发作,伴前房积脓,激素治疗有效,且HLA-B51(+),极易被误诊为白塞氏病,但通过病史分析和体格检查高度怀疑眼内炎,经眼内液病原学检查后确诊。患者为眼部症状,无反复口腔溃疡、皮损及生殖器溃疡,无关节炎、消化系统症状、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在我科就诊时,行多次有创操作并停用激素,改为抗感染治疗,症状未加重而是明显好转,提示其在我科就诊期间为眼内炎。我们分析有两种可能:(1)患者HLA-B51(+),为白塞氏病易感人群。患者因不知名原因感染纤维化纤维微细菌,表现出与葡萄膜炎相似的眼内炎症状;(2)患者可能既往为白塞氏病不完全型患者,经既往外院抗炎治疗后白塞氏病得到控制,但在眼内注药过程中造成了纤维化纤维微细菌的医源性感染,因此患者发作时间逐渐缩短。该菌毒力较弱,但迁延不愈,患者口服和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对病情无明显改善,初期玻璃体腔注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对该疾病的治愈依赖于手术完全清除感染灶。第一次手术为诊断性PPV,未充分清除病灶。第二次手术考虑到患者为年轻女性,采取了保留晶状体的PPV,同时为保护晶状体,玻璃体清除不够彻底。后期晶状体后病灶加重,侵袭了晶状体后囊,导致了后囊膜破裂,形成白内障。因此,对于纤维化纤维微细菌引起的眼内炎,手术清除全部病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女,22岁。因右眼反复眼红、视力下降伴前房积脓7个月于2021年5月26日到深圳大学总医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健康,否认手术史。患者曾于外院诊断为“右眼全葡萄膜炎”,并给予局部和全身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治疗后好转,但反复发作,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眼部检查:患者右眼视力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0.25,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右眼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后尘状沉着物(++),房水闪辉(++~+++),细胞(++~+++),前房2 mm积脓,晶状体后灰白色颗粒状混浊;玻璃体颗粒状、絮状混浊(图1A),细胞(+++);眼底窥不清(图1B)。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混浊(图1C)。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表面强信号条带(图1D)。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前房大量点状中回声,玻璃体混浊(图1E,1F)。抽血送检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51(+)。诊断:右眼全葡萄膜炎?右眼眼内炎?双眼屈光不正。

为明确诊断,患者于次日接受了右眼诊断性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手术中切取玻璃体液0.5 ml送检。细菌培养结果为纤维化纤维微细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图2A),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验证得到革兰氏阳性菌总序列数为8 762。最终诊断:右眼眼内炎。停用全身激素。使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但由于缺少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的指南,无法确认药物敏感性。考虑到万古霉素的大抑菌环,给予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1.6 mg/ml的莫西沙星0.125 ml,共2次,并联合全身万古霉素(0.5 g,1次/12 h,静脉滴注3 d)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BCVA 0.2。将治疗方案改为局部抗生素+激素滴眼液点眼,口服莫西沙星出院。3周后,患者右眼视力下降至数指/10 cm,出现前房积脓。给予之前相同的方案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患者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遂行右眼PPV,并给予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手术中可见患眼玻璃体白色絮状混浊,细胞(+++),视盘鼻侧见白色小片类圆形病灶。手术后首日,患者BCVA恢复至0.3。后续接受了3次玻璃体腔注药(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1.6 mg/ml的莫西沙星0.125 ml),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口服头孢呋辛治疗。

1个月后患者右眼视力再次下降至数指/10 cm,晶状体呈灰白色混浊,后囊膜破裂(图3A),眼底窥不入。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图3B);UBM检查未见异常。给予患者右眼晶状体切除、玻璃体腔注药治疗(10 mg/ml的万古霉素0.1 ml、20 mg/ml头孢他啶0.1 ml)。手术中见晶状体皮质破碎散落在视网膜前,前囊膜完整。玻璃体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水肿。手术后继续予以全身抗感染治疗1周,眼前后节均未观察到活动性炎症,BCVA达到0.9。4个月后炎症依然稳定,患者接受了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手术。手术后眼前后节无异常,因前囊膜轻度混浊(图3C),BCVA稳定在0.7。

讨论 纤维化纤维微细菌,旧称溶黄嘌呤厄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棒状杆菌,属于放线菌目,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海绵等常温环境中,在温泉和南极雪层等极端环境也有被发现的案例[1]。Sharma等[2]对该菌行基因组分析后标注了13个致病岛,它们总共可以编码Fic和VbhA毒素-抗毒素系统等49个潜在的致人感染的毒力因子。该菌可导致马的流产或早产[3],但对人体的感染较为罕见,通常见于免疫缺陷者或异物携带者。目前已报道病例包括腹膜炎、腱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外伤性关节炎、舌溃疡、新生儿败血症、足菌肿等[4-13],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内导管植入手术后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该菌通常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恶唑、利奈唑胺敏感。关于该菌眼内炎的报道较为罕见,Hussain等[14]于1987年报道了1例金属异物外伤后该菌所致的眼内炎,为首次报道该菌引起的眼内炎。Jaru-Ampornpan等[15]于2011年报道了1例金属异物外伤后该菌所致眼内炎,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头孢他啶、莫西沙星以及3次PPV取出异物后病情稳定,视力提高至20/70。Akcakaya等[16]对8例内眼手术后眼内炎患者的眼内液进行培养,其中3例确认为纤维化纤维微细菌感染,经玻璃体腔注射头孢他啶、万古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接受了PPV,治疗后患者视力均稳定在5/10以上。
本例患者表现为炎症反复发作,伴前房积脓,激素治疗有效,且HLA-B51(+),极易被误诊为白塞氏病,但通过病史分析和体格检查高度怀疑眼内炎,经眼内液病原学检查后确诊。患者为眼部症状,无反复口腔溃疡、皮损及生殖器溃疡,无关节炎、消化系统症状、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在我科就诊时,行多次有创操作并停用激素,改为抗感染治疗,症状未加重而是明显好转,提示其在我科就诊期间为眼内炎。我们分析有两种可能:(1)患者HLA-B51(+),为白塞氏病易感人群。患者因不知名原因感染纤维化纤维微细菌,表现出与葡萄膜炎相似的眼内炎症状;(2)患者可能既往为白塞氏病不完全型患者,经既往外院抗炎治疗后白塞氏病得到控制,但在眼内注药过程中造成了纤维化纤维微细菌的医源性感染,因此患者发作时间逐渐缩短。该菌毒力较弱,但迁延不愈,患者口服和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对病情无明显改善,初期玻璃体腔注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对该疾病的治愈依赖于手术完全清除感染灶。第一次手术为诊断性PPV,未充分清除病灶。第二次手术考虑到患者为年轻女性,采取了保留晶状体的PPV,同时为保护晶状体,玻璃体清除不够彻底。后期晶状体后病灶加重,侵袭了晶状体后囊,导致了后囊膜破裂,形成白内障。因此,对于纤维化纤维微细菌引起的眼内炎,手术清除全部病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