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朱青, 李亚, 游雅, 施晓萌, 雷博. PCDH15基因复合杂合新突变致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型的1F型Usher综合征一家系.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 37(6): 444-44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00928-00473 复制
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SP)是一种非典型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约占非综合征型RP患者的10%[1]。RPSP患者眼底无或仅有极少色素沉着,临床仅凭眼底检查极易造成漏诊。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耳聋和RP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3]。临床根据听力和前庭功能受累情况将其分为3种临床亚型,其中1型最为严重,表现为先天性重度听力下降、前庭功能障碍和青春期前发病的RP。USH具有遗传异质性,迄今已鉴定出包括PCDH15在内的7种1型USH致病基因(RETNET,https://sph.uth.edu/RetNet/)。PCDH15基因定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主要在耳蜗毛细胞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中表达[4]。一项人群PCDH15变异频谱研究发现,PCDH15基因胞内结构域中的截短变异发生率较高,且导致1F型USH的可能性极低[5]。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表明,PCDH15基因错义突变与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有关,而无功能变异则与1型USH相关[6]。目前国内以RPSP为临床表型的USH研究鲜见报道。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具有RPSP表型的USH一家系,采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借助共分离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其致病突变位点PCDH15基因c.4109dupA(p.K1370fs)(M1)、c.17dupA(p.Y6_L7delinsX)(M2)。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号:HNEECKY-2019(15号)],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监护人及受检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具有RPSP表型的1F型USH患者1例和其父母纳入研究。1F型USH诊断标准:致病基因为PCDH15,表现为先天性重度听力下降,前庭功能障碍,青春期前发病的RP。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和家族史。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检查。家族史和临床检查结果符合RPSP诊断标准[7]。
先证者女,9岁。主诉双眼夜盲4年余,听觉下降7年。纯音测听检查示患儿双耳听力重度下降。BCVA:右眼0.5+(+1.25DS/−2.00DC×160),左眼0.5+(+1.75DS/−1.00DC×20)。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图1A,1B)。OCT检查示周边视网膜外层变薄,椭圆体带消失(图1C,1D)。双眼中周边视野的视敏度普遍性下降(图1E,1F)。ERG检查示双眼视杆系统反应重度下降,呈熄灭型;闪光VEP检查,双眼P2波潜伏期正常,波幅正常(图1G~1J)。患儿父母表型正常。

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提取全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经片段化、连接接头、扩增纯化后,利用液相杂交法将自主研发设计的探针(PS400)与目标区域结合,杂交捕获376个与视网膜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和相邻内含子区域(50碱基对)及已知内含子突变。捕获到的DNA经洗脱和扩增纯化后,使用高通量测序仪(Illumina)进行测序。测序数据采用XYGeneRanger2.0软件与UCSC hg19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鉴别遗传变异,并收集目标区域的覆盖度和平均测序深度等质量参数。视网膜遗传病相关基因检测测序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为300×,其中99%的目标序列测序深度达>30×[8]。采用MutationTaster蛋白预测软件,并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于2015年发布的《序列变异解读标准和指南》[9]评估其遗传变异的致病性。
对检测出的可疑致病突变扩展至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变异对编码蛋白的影响,应用SWISS-MODEL和PSIPRED预测野生型与M1突变型蛋白结构模型。
2 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PCDH15基因有2个可疑杂合突变,即M1:c.4109dupA(p.K1370fs),M2:c.17dupA(p.Y6_L7delinsX)。2个杂合变异均未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检出,且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ClinVar数据库未报道。Mutation Taster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母亲携带杂合变异M1,父亲携带杂合变异M2,变异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状态。经ACMG指南评估M1和M2均为PCDH15基因新发现致病性变异(PVS1、PM2、PP1、PP3、PP4)。
比对uniprot数据库PCDH15蛋白(A2A3D8_HUMAN)结构域信息,结合TMH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2.0/)预测,PCDH15蛋白第1380~1402位氨基酸构成蛋白的跨膜结构域。M1突变型蛋白的跨膜结构域消失。与正常的同源序列比较,变异M1改变了PCDH15蛋白序列第1371~1407位37个氨基酸并出现终止,使编码蛋白跨膜区的疏水性与α螺旋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图2~4)。PSORT(http://psort.nibb.ac.jp/form2.html)预测M1突变改变了编码蛋白质膜的亚细胞定位,突变型多数分布于线粒体及细胞质中而非质膜。变异M2发生于基因起始端的信号肽结构域,使蛋白翻译提前终止于第7个密码子,预测无法合成蛋白产物。



根据临床表型、基因变异致病性以及蛋白结构预测,最终临床诊断PCDH15相关1F型USH。
3 讨论
原发性RP早期症状为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ERG表现为视杆-视锥型细胞变性[10],其中ERG是确诊RPSP重要的一项客观检查[11-12]。本例患儿临床表现、眼底彩色照相、ERG和视野检查结果均符合RPSP典型表现,结合患儿有先天性耳聋表现,临床初步诊断为USH。
通过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此患儿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发现PCDH15基因可疑致病复合杂合突变。一个为遗传自母亲的移码突变,另一个为遗传自父亲的无义突变。PCDH15基因编码介导细胞间黏附的钙依赖性内在膜蛋白,由1个胞外信号肽、11个胞外钙结合结构域、1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独特的胞内结构域组成,对维持正常的视网膜和耳蜗功能具有重要作用[6]。与在耳蜗静纤毛中作用方式相似,USH1蛋白在人类、灵长类和两栖类动物光感受器细胞中被认为是一种膜耦合蛋白,介导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和环绕其外的萼状突起之间的黏附[13]。PCDH15基因敲减的热带爪蟾,其光感受器细胞的萼状突起被破坏,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出现异常的形态且功能下降[14]。本研究发现的移码突变c.4109dupA(p.K1370fs),其插入位点位于PCDH15基因编码蛋白的胞外侧,移码导致整个编码蛋白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于临近跨膜区的胞内侧。PCDH15蛋白(UniProtKB-A2A3D8)第1380~1402位氨基酸形成α跨膜螺旋结构,其跨膜性质的决定因素包括氨基酸序列的长度和疏水性,疏水性错配和界面锚固,极性残基和脯氨酸等[15]。α螺旋跨膜蛋白的跨膜与否取决于整个跨膜序列的疏水性强弱[16]。使用Kyte和Doolittle疏水分析法预测出M1突变型产物相比野生型1380~1402位氨基酸序列疏水性发生显著改变[17],因此预测该肽段没有足够的疏水性成为跨膜区。无义突变c.17dupA(p.Y6_L7delinsX)插入的碱基产生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于胞外信号肽结构域处,导致编码蛋白无法合成。该两种变异预测会产生截短的转录本,通过无义介导的mRNA衰变的细胞保护性机制而降解[18],或产生截短的蛋白产物。对移码突变c.4109dupA(p.K1370fs)产生的突变型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发现其改变了编码蛋白的α螺旋跨膜结构,影响了蛋白的正常跨膜与定位,使编码蛋白无法发挥其正常膜耦合功能,进而破坏光感受器细胞与静纤毛正常形态和功能,引起眼与耳部的异常表现。
根据患者临床表型、基因变异致病性以及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本例患儿最终诊断为与PCDH15基因相关的1F型USH。患儿眼底未发现明显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临床诊断中可能会漏诊。因此,对此类患者应进行常规ERG检查和基因检测。
目前对于USH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对听力障碍者可建议其佩戴助听器,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重度听力受损患儿语言能力的提高[19]。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治疗在部分早期RP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大基因(>4.5 kb),如PCDH15。因此在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显得尤为重要。
PCDH15基因新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本例患儿出现非典型性RP和听力下降。2个新发现变异c.4109dupA、c.17dupA,导致PCDH15蛋白无法正常合成,继而引起眼部及耳部异常表现。本研究拓展了PCDH15基因导致USH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
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SP)是一种非典型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约占非综合征型RP患者的10%[1]。RPSP患者眼底无或仅有极少色素沉着,临床仅凭眼底检查极易造成漏诊。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耳聋和RP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3]。临床根据听力和前庭功能受累情况将其分为3种临床亚型,其中1型最为严重,表现为先天性重度听力下降、前庭功能障碍和青春期前发病的RP。USH具有遗传异质性,迄今已鉴定出包括PCDH15在内的7种1型USH致病基因(RETNET,https://sph.uth.edu/RetNet/)。PCDH15基因定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主要在耳蜗毛细胞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中表达[4]。一项人群PCDH15变异频谱研究发现,PCDH15基因胞内结构域中的截短变异发生率较高,且导致1F型USH的可能性极低[5]。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表明,PCDH15基因错义突变与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生有关,而无功能变异则与1型USH相关[6]。目前国内以RPSP为临床表型的USH研究鲜见报道。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具有RPSP表型的USH一家系,采用基于靶向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家系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借助共分离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其致病突变位点PCDH15基因c.4109dupA(p.K1370fs)(M1)、c.17dupA(p.Y6_L7delinsX)(M2)。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经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文号:HNEECKY-2019(15号)],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儿监护人及受检者均获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2019年11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具有RPSP表型的1F型USH患者1例和其父母纳入研究。1F型USH诊断标准:致病基因为PCDH15,表现为先天性重度听力下降,前庭功能障碍,青春期前发病的RP。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和家族史。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检查。家族史和临床检查结果符合RPSP诊断标准[7]。
先证者女,9岁。主诉双眼夜盲4年余,听觉下降7年。纯音测听检查示患儿双耳听力重度下降。BCVA:右眼0.5+(+1.25DS/−2.00DC×160),左眼0.5+(+1.75DS/−1.00DC×20)。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图1A,1B)。OCT检查示周边视网膜外层变薄,椭圆体带消失(图1C,1D)。双眼中周边视野的视敏度普遍性下降(图1E,1F)。ERG检查示双眼视杆系统反应重度下降,呈熄灭型;闪光VEP检查,双眼P2波潜伏期正常,波幅正常(图1G~1J)。患儿父母表型正常。

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提取全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经片段化、连接接头、扩增纯化后,利用液相杂交法将自主研发设计的探针(PS400)与目标区域结合,杂交捕获376个与视网膜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和相邻内含子区域(50碱基对)及已知内含子突变。捕获到的DNA经洗脱和扩增纯化后,使用高通量测序仪(Illumina)进行测序。测序数据采用XYGeneRanger2.0软件与UCSC hg19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鉴别遗传变异,并收集目标区域的覆盖度和平均测序深度等质量参数。视网膜遗传病相关基因检测测序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为300×,其中99%的目标序列测序深度达>30×[8]。采用MutationTaster蛋白预测软件,并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于2015年发布的《序列变异解读标准和指南》[9]评估其遗传变异的致病性。
对检测出的可疑致病突变扩展至家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变异对编码蛋白的影响,应用SWISS-MODEL和PSIPRED预测野生型与M1突变型蛋白结构模型。
2 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PCDH15基因有2个可疑杂合突变,即M1:c.4109dupA(p.K1370fs),M2:c.17dupA(p.Y6_L7delinsX)。2个杂合变异均未在正常人群数据库中检出,且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ClinVar数据库未报道。Mutation Taster预测为致病性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母亲携带杂合变异M1,父亲携带杂合变异M2,变异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状态。经ACMG指南评估M1和M2均为PCDH15基因新发现致病性变异(PVS1、PM2、PP1、PP3、PP4)。
比对uniprot数据库PCDH15蛋白(A2A3D8_HUMAN)结构域信息,结合TMH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2.0/)预测,PCDH15蛋白第1380~1402位氨基酸构成蛋白的跨膜结构域。M1突变型蛋白的跨膜结构域消失。与正常的同源序列比较,变异M1改变了PCDH15蛋白序列第1371~1407位37个氨基酸并出现终止,使编码蛋白跨膜区的疏水性与α螺旋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图2~4)。PSORT(http://psort.nibb.ac.jp/form2.html)预测M1突变改变了编码蛋白质膜的亚细胞定位,突变型多数分布于线粒体及细胞质中而非质膜。变异M2发生于基因起始端的信号肽结构域,使蛋白翻译提前终止于第7个密码子,预测无法合成蛋白产物。



根据临床表型、基因变异致病性以及蛋白结构预测,最终临床诊断PCDH15相关1F型USH。
3 讨论
原发性RP早期症状为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ERG表现为视杆-视锥型细胞变性[10],其中ERG是确诊RPSP重要的一项客观检查[11-12]。本例患儿临床表现、眼底彩色照相、ERG和视野检查结果均符合RPSP典型表现,结合患儿有先天性耳聋表现,临床初步诊断为USH。
通过靶向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此患儿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发现PCDH15基因可疑致病复合杂合突变。一个为遗传自母亲的移码突变,另一个为遗传自父亲的无义突变。PCDH15基因编码介导细胞间黏附的钙依赖性内在膜蛋白,由1个胞外信号肽、11个胞外钙结合结构域、1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独特的胞内结构域组成,对维持正常的视网膜和耳蜗功能具有重要作用[6]。与在耳蜗静纤毛中作用方式相似,USH1蛋白在人类、灵长类和两栖类动物光感受器细胞中被认为是一种膜耦合蛋白,介导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和环绕其外的萼状突起之间的黏附[13]。PCDH15基因敲减的热带爪蟾,其光感受器细胞的萼状突起被破坏,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出现异常的形态且功能下降[14]。本研究发现的移码突变c.4109dupA(p.K1370fs),其插入位点位于PCDH15基因编码蛋白的胞外侧,移码导致整个编码蛋白跨膜区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于临近跨膜区的胞内侧。PCDH15蛋白(UniProtKB-A2A3D8)第1380~1402位氨基酸形成α跨膜螺旋结构,其跨膜性质的决定因素包括氨基酸序列的长度和疏水性,疏水性错配和界面锚固,极性残基和脯氨酸等[15]。α螺旋跨膜蛋白的跨膜与否取决于整个跨膜序列的疏水性强弱[16]。使用Kyte和Doolittle疏水分析法预测出M1突变型产物相比野生型1380~1402位氨基酸序列疏水性发生显著改变[17],因此预测该肽段没有足够的疏水性成为跨膜区。无义突变c.17dupA(p.Y6_L7delinsX)插入的碱基产生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合成提前终止于胞外信号肽结构域处,导致编码蛋白无法合成。该两种变异预测会产生截短的转录本,通过无义介导的mRNA衰变的细胞保护性机制而降解[18],或产生截短的蛋白产物。对移码突变c.4109dupA(p.K1370fs)产生的突变型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发现其改变了编码蛋白的α螺旋跨膜结构,影响了蛋白的正常跨膜与定位,使编码蛋白无法发挥其正常膜耦合功能,进而破坏光感受器细胞与静纤毛正常形态和功能,引起眼与耳部的异常表现。
根据患者临床表型、基因变异致病性以及蛋白结构与功能预测,本例患儿最终诊断为与PCDH15基因相关的1F型USH。患儿眼底未发现明显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临床诊断中可能会漏诊。因此,对此类患者应进行常规ERG检查和基因检测。
目前对于USH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对听力障碍者可建议其佩戴助听器,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重度听力受损患儿语言能力的提高[19]。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基因替代治疗在部分早期RP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大基因(>4.5 kb),如PCDH15。因此在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显得尤为重要。
PCDH15基因新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本例患儿出现非典型性RP和听力下降。2个新发现变异c.4109dupA、c.17dupA,导致PCDH15蛋白无法正常合成,继而引起眼部及耳部异常表现。本研究拓展了PCDH15基因导致USH的基因突变谱和临床表型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