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色素(MP)由叶黄素、玉米黄质和消旋玉米黄质组成,具有抗氧化、吸收蓝光等功能,在提高对比敏感度、减轻眩光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对MP的衡量主要是针对其光学密度的测定,即MP密度(MPOD)。MPOD与老年性黄斑变性、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targardt病等眼底疾病及全身相关性眼底疾病均有较密切的相关性,可以应用于疾病诊断、临床分期、随访、治疗效果、预后评判因素等方面。但目前关于MP在视网膜的具体代谢环节、参加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以及结合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建立和快速便捷的MP测定都是亟需解决的研究重点。
引用本文: 吉宇莹, 文峰. 黄斑色素密度与眼底疾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6): 489-49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90411-00141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黄斑色素(MP)是分布在黄斑区的色素,包括叶黄素、玉米黄质及消旋玉米黄质。对黄斑色素的衡量主要通过其光密度的测定,称为MP密度(MPOD)。由于MP主要位于黄斑区,而且具有滤过蓝光抗氧化等功能,所以与很多眼底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而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AREDS)推出的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配方的营养剂补充在临床的推广更是让MP及MPOD被人们所熟知。虽然自发现以来MP及MPOD已有大量研究,但MP在视网膜中的具体代谢机制、参与一些眼底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MPOD测量手段的进一步优化及普及以及如何能精确地将MP用于临床疾病的防治,仍有许多可供探讨的方向。现就MP的来源、特点及其与眼底疾病的关系及展望作一综述。
1 MP及MPOD
1.1 MP及其功能
MP的发现经历了较长的过程。1945年Wald[1]使用光谱适应测定计证实MP的光谱特点与绿叶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吸收曲线特点相同,是天然色素的一种。1985年Bone等[2]发现MP由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组成。1993年Bone等[3]发现在饮食及人体血液中含量非常低的消旋玉米黄质在MP中约占1/3,被认为是叶黄素在视网膜中的异构体,只在视网膜中存在[4]。
绿色蔬菜、玉米及玉米制品和鸡蛋是叶黄素、玉米黄质很好的来源。叶黄素以乳糜微粒的形式由肠道吸收,然后进入肝脏,与含高密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然后分布到各组织[5]。MP在黄斑区中央分布最高,随着离心度增加,迅速减低[6]。叶黄素、玉米黄质二者的比例(L:Z)也有所不同,在中心,L:Z=1/2;随着离心率增加,比例渐转,距黄斑中心凹超过6 mm的视网膜,L:Z在2∶1至3∶1之间;周边部视网膜则以叶黄素为主要成分[7]。MP主要分布在视锥细胞的轴突,视网膜内核层以及视杆细胞的外节中[7]。
MP具有理想的光滤过功能,可以屏蔽短波长光线,减弱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蓝光;可淬灭ROS中间产物,从而限制过氧化反应,减轻氧化损伤[8-9]。滤过蓝光的功能可以减少眩光失能、光散射、色差带来的不良效果,从而优化对比敏感[10]。临床试验发现,补充胡萝卜素制剂可以提高对比敏感度,减轻眩光失能[11-14]。一项正常健康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补充叶黄素类物质可以提高血清叶黄素水平,提高彩色对比的视功能[15]。
1.2 MPOD及MPOD的测量
MP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对MPOD的测量。MPOD的测量方法有体内、体外两类。体外方法包括显微光密度、高效液相色谱等。体内方法分为主观、客观方法两种[16-17]。主观方法包括异色闪烁光度法(HFP)、颜色比对测量法、动态光密度测量法;客观方法包括眼底光谱反射法、自身荧光光谱测定法、拉曼共振射分光测量法以及使用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法。HFP和其他相关的心理物理方法要求测试对象在闪烁的绿色和蓝光之间进行等照度匹配,以在一个或几个偏心率下测量MPOD。但是,此技术需要多患者培训及患者的配合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HFP也很少提供有关MPOD空间分布的信息[18]。自身荧光光谱测定法利用脂褐素的荧光特性以及MP引起的荧光衰减来检测MPOD。眼底光谱反射法测量来自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反射光,然后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得出MPOD数据。这些方法可能会受到屈光间质混浊(例如白内障)的影响,并且仪器成本偏高[18-19]。HFP与上述客观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20]。双波长自身荧光测定技术测定MPOD较为稳定可靠,即使面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等严重眼底病理改变,也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20-21]。不过该技术需要扩大瞳孔进行测定,并且设备昂贵,尚没有商业化可大范围推广使用的机器[22]。
2 MPOD与眼底疾病的相关性
2.1 MPOD与AMD
血液中及饮食摄入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较高的个体发生AMD的风险降低[23-24]。Meta分析发现,叶黄素类补充剂可以提高AMD及健康人群的MPOD水平,并且呈剂量依赖特点[25]。由于MP的吸收蓝光和抗氧化作用及其来源于食物不能自身合成的特点,有理由相信中心MPOD降低是AMD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研究者们也发现了健康人群的MPOD值高于AMD的患者[26]。2007年一项在爱尔兰健康人群中的研究发现,饮食摄入的叶黄素、玉米黄质与血清中它们的含量及MPOD呈显著正相关,且吸烟等一些AMD发生的危险因素与MPOD值呈负相关[27]。
全世界范围内也开展了多个随机临床试验,发现服用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补充剂可降低发生AMD的风险[28]。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研究所(NEI)进行的AREDS确定每日服用含有维生素(V)C、VE、胡萝卜素、矿物质锌和铜D的“AREDS配方”可以延缓AMD的进程[29]。2006年,NEI启动了为期5年的AREDS2研究,其总体结果显示,添加ω-3脂肪酸或者5:1叶黄素/玉米黄质并没有显示额外的益处[30-31]。但亚组数据分析发现,服用配方中含叶黄素/玉米黄质及无β-胡萝卜素的受试者比服用有β-胡萝卜素而无叶黄素/玉米黄质配方的受试者其发生进展期AMD的风险比为0.82,叶黄素/玉米黄质替代β-胡萝卜素可能对配方有所改良。由于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相互竞争,β-胡萝卜素可能掩盖叶黄素/玉米黄质的影响。高剂量的β-胡萝卜素会增加吸烟人群的肺癌风险。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共纳入433名受试者,包括治疗组(双眼为早期AMD,或1只眼为早期AMD、另1只眼为晚期AMD)216例和安慰剂组217例,治疗组接受包含叶黄素、玉米黄质、VC、VE、锌的口服剂治疗;随访观察36个月时,治疗组的BCVA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其AMD进展相对减慢[32]。另有研究发现,叶黄素类的补充可以提高AMD患者的视功能[33-34]。2014年AREDS2的一项二级分析报告显示,研究队列中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个体与未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个体相比,进展为晚期AMD的患者显著降低[35]。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发现,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而不含β-胡萝卜素者进展为晚期AMD的比例较接受β-胡萝卜素而不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者明显降低[35]。
有学者深入研究发现,一些血浆或眼底叶黄素水平相关的基因与AMD发病相关[36]。具有不同基因表型的中度AMD患者对抗氧化剂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具有1或2个补体因子(CFH)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从仅含有抗氧化剂的补充剂中受益最大,而没有CFH、有1~2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易感因子2的患者从仅含有锌的营养补充剂中受益最大[37]。这些均提示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势必为日后的研究热点之一[38]。当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遗传风险、MPOD、饮食摄入、黄斑类胡萝卜素的血清浓度和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世界老龄化的进展,AMD仍然是中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为了有效和高效地筛查最易受AMD威胁的人员,迫切需要开发便携式、经济高效、准确且快速的诊断设备,以准确地识别与低MPOD或异常分布相关的有进展为AMD风险的人,从而可以在视力障碍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性干预。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建立标准数据库,类似OCT测定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来判断青光眼风险一样,通过MPOD的状态来预测发生AMD的风险及干预其进展,同时帮助提高口服补充剂的剂量浓度并监测依从性[22]。通过长期研究来确定个体可以开始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具体时间。消旋玉米黄质不是人类饮食的一部分,其对作为膳食补充剂的AMD进展的纵向影响尚不清楚[39],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优化饮食补充成分的优缺点。
2.2 MPOD与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2)
有研究发现,MacTel2患者MPOD降低,且主要局限在中心凹中心颞侧,或在此区域最显著,水平轴上≥6.5°或垂直轴上≥5°的离心度无明显色素的丢失[40-42]。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颞侧区域比鼻侧旁中心凹区域色素丢失多,且玉米黄质比叶黄素减少更多[40]。Powner等[43]发现色素以中心性丢失为特点,离心角度越大,MPOD越高。Zeimer等[44]根据双波长的自身荧光图像,将色素的丢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中心凹中心颞侧局限的楔状丢失;阶段2:丢失区域扩大且累及到中心凹中心;阶段3:以中心小凹为中心的椭圆形丢失。Zeimer等[44]还发现色素丢失的三个阶段与Gass和Blodi[45]对该病的分期显著相关。Charbel等[46]发现,在早期MacTel2中,特定的形态学如中央旁区域小范围的MPOD降低先于血管改变和功能缺陷。Zeimer等[47]通过OCT及MPOD测定,发现MP丧失的晚期阶段与外丛状和内核层复合物以及光感受器层的变薄有关,较低的MPOD水平也与光感受器层变薄有关,且变薄仅限于中央凹旁,颞侧为重。Charbel等[40]观察发现,2例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几年的患者,在色素显著缺失外区域的MPOD比平均MPOD高,但色素缺失的部位无改善。Zeimer等[48]在一项干预性研究中发现,11例患者口服12 mg叶黄素与0.6 mg玉米黄质9个月后,MPOD仅在原先有MP分布的部位有所提高,而MP损耗部位无法重新储存。这提示在MacTel2中的变性过程可引起MP运输和储存方面的损害。MPOD及其分布可作为MacTel2疾病进展及视功能损害的预后指标[49]。Müller等[49]根据MP的缺失程度将47例MacTel2患者90只眼的MPOD分为1~3级,其发现末次随访时(平均随访时间59.6个月)2、3级MPOD患者存在视力和阅读能力明显下降、暗点面积显著扩大以及椭圆体带缺失,而1级MPOD患者上述指标保持稳定。MP降低与MacTel2视杆细胞功能障碍有关[50]。叶黄素类在MacTel2中不仅作为疾病标志,在疾病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51]。Zeimer等[52]对22例患者43只眼进行5年随访,发现其中央0.5°MPOD水平下降,而周边4.53°~6.21°的MPOD的水平积存。MP在MacTel2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2.3 MPOD与其他眼底疾病
Stargardt病的MPOD可表现正常或异常,但其是否与MPOD与疾病程度、视网膜厚度相关尚存在争议,口服叶黄素6个月可提高MPOD,但对视力无明显帮助,MPOD是否可作为病情及预后判断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53-54]。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OCT、FAF及MPOD检查,发现MPOD与488、514 nm的FAF可为OCT在糖尿病黄斑水肿方法的评估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5]。Cennamo等[56]观察到1型糖尿病伴DR的患者存在MPOD降低和血管密度降低。一项横断面研究也发现2型糖尿病伴DR的患者存在MPOD的降低[57]。通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代谢性合并症,例如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能与MP有相关和独立的关系,有必要在糖尿病人群中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充分阐明这些关系[58]。先天性鱼鳞病-智力不全-痉挛性瘫痪综合征(SLS)是一种罕见隐形遗传疾病,表现为先天性鱼鳞病、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智力发育障碍、眼睛异常如结晶状黄斑变性,MPOD下降[59]。van der Veen等[60]测量了14例SLS患者28只眼的MPOD,发现其黄斑中心MPOD值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提出SLS的结晶状黄斑变性是一种遗传性原因引起的MP缺乏。有研究发现,MPOD在眼皮肤白化病患者中的表达也是降低的[61]。
3 小结和展望
多种眼底疾病及与全身相关性眼底疾病可影响到MP的分布及MPOD。而叶黄素类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凋亡等过程,可能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MPOD可应用于疾病诊断、临床分期、随访、治疗效果、预后评判因素等方面。MP在眼部代谢及眼底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MP应用方面,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结合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建立及快速便捷的MP测定都是亟需解决的研究重点。
黄斑色素(MP)是分布在黄斑区的色素,包括叶黄素、玉米黄质及消旋玉米黄质。对黄斑色素的衡量主要通过其光密度的测定,称为MP密度(MPOD)。由于MP主要位于黄斑区,而且具有滤过蓝光抗氧化等功能,所以与很多眼底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而年龄相关性眼病研究(AREDS)推出的含有叶黄素和玉米黄质配方的营养剂补充在临床的推广更是让MP及MPOD被人们所熟知。虽然自发现以来MP及MPOD已有大量研究,但MP在视网膜中的具体代谢机制、参与一些眼底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MPOD测量手段的进一步优化及普及以及如何能精确地将MP用于临床疾病的防治,仍有许多可供探讨的方向。现就MP的来源、特点及其与眼底疾病的关系及展望作一综述。
1 MP及MPOD
1.1 MP及其功能
MP的发现经历了较长的过程。1945年Wald[1]使用光谱适应测定计证实MP的光谱特点与绿叶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吸收曲线特点相同,是天然色素的一种。1985年Bone等[2]发现MP由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组成。1993年Bone等[3]发现在饮食及人体血液中含量非常低的消旋玉米黄质在MP中约占1/3,被认为是叶黄素在视网膜中的异构体,只在视网膜中存在[4]。
绿色蔬菜、玉米及玉米制品和鸡蛋是叶黄素、玉米黄质很好的来源。叶黄素以乳糜微粒的形式由肠道吸收,然后进入肝脏,与含高密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然后分布到各组织[5]。MP在黄斑区中央分布最高,随着离心度增加,迅速减低[6]。叶黄素、玉米黄质二者的比例(L:Z)也有所不同,在中心,L:Z=1/2;随着离心率增加,比例渐转,距黄斑中心凹超过6 mm的视网膜,L:Z在2∶1至3∶1之间;周边部视网膜则以叶黄素为主要成分[7]。MP主要分布在视锥细胞的轴突,视网膜内核层以及视杆细胞的外节中[7]。
MP具有理想的光滤过功能,可以屏蔽短波长光线,减弱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蓝光;可淬灭ROS中间产物,从而限制过氧化反应,减轻氧化损伤[8-9]。滤过蓝光的功能可以减少眩光失能、光散射、色差带来的不良效果,从而优化对比敏感[10]。临床试验发现,补充胡萝卜素制剂可以提高对比敏感度,减轻眩光失能[11-14]。一项正常健康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补充叶黄素类物质可以提高血清叶黄素水平,提高彩色对比的视功能[15]。
1.2 MPOD及MPOD的测量
MP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对MPOD的测量。MPOD的测量方法有体内、体外两类。体外方法包括显微光密度、高效液相色谱等。体内方法分为主观、客观方法两种[16-17]。主观方法包括异色闪烁光度法(HFP)、颜色比对测量法、动态光密度测量法;客观方法包括眼底光谱反射法、自身荧光光谱测定法、拉曼共振射分光测量法以及使用诱发电位的电生理法。HFP和其他相关的心理物理方法要求测试对象在闪烁的绿色和蓝光之间进行等照度匹配,以在一个或几个偏心率下测量MPOD。但是,此技术需要多患者培训及患者的配合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HFP也很少提供有关MPOD空间分布的信息[18]。自身荧光光谱测定法利用脂褐素的荧光特性以及MP引起的荧光衰减来检测MPOD。眼底光谱反射法测量来自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反射光,然后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得出MPOD数据。这些方法可能会受到屈光间质混浊(例如白内障)的影响,并且仪器成本偏高[18-19]。HFP与上述客观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20]。双波长自身荧光测定技术测定MPOD较为稳定可靠,即使面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黄斑水肿等严重眼底病理改变,也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20-21]。不过该技术需要扩大瞳孔进行测定,并且设备昂贵,尚没有商业化可大范围推广使用的机器[22]。
2 MPOD与眼底疾病的相关性
2.1 MPOD与AMD
血液中及饮食摄入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较高的个体发生AMD的风险降低[23-24]。Meta分析发现,叶黄素类补充剂可以提高AMD及健康人群的MPOD水平,并且呈剂量依赖特点[25]。由于MP的吸收蓝光和抗氧化作用及其来源于食物不能自身合成的特点,有理由相信中心MPOD降低是AMD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研究者们也发现了健康人群的MPOD值高于AMD的患者[26]。2007年一项在爱尔兰健康人群中的研究发现,饮食摄入的叶黄素、玉米黄质与血清中它们的含量及MPOD呈显著正相关,且吸烟等一些AMD发生的危险因素与MPOD值呈负相关[27]。
全世界范围内也开展了多个随机临床试验,发现服用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补充剂可降低发生AMD的风险[28]。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眼科研究所(NEI)进行的AREDS确定每日服用含有维生素(V)C、VE、胡萝卜素、矿物质锌和铜D的“AREDS配方”可以延缓AMD的进程[29]。2006年,NEI启动了为期5年的AREDS2研究,其总体结果显示,添加ω-3脂肪酸或者5:1叶黄素/玉米黄质并没有显示额外的益处[30-31]。但亚组数据分析发现,服用配方中含叶黄素/玉米黄质及无β-胡萝卜素的受试者比服用有β-胡萝卜素而无叶黄素/玉米黄质配方的受试者其发生进展期AMD的风险比为0.82,叶黄素/玉米黄质替代β-胡萝卜素可能对配方有所改良。由于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相互竞争,β-胡萝卜素可能掩盖叶黄素/玉米黄质的影响。高剂量的β-胡萝卜素会增加吸烟人群的肺癌风险。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共纳入433名受试者,包括治疗组(双眼为早期AMD,或1只眼为早期AMD、另1只眼为晚期AMD)216例和安慰剂组217例,治疗组接受包含叶黄素、玉米黄质、VC、VE、锌的口服剂治疗;随访观察36个月时,治疗组的BCVA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且其AMD进展相对减慢[32]。另有研究发现,叶黄素类的补充可以提高AMD患者的视功能[33-34]。2014年AREDS2的一项二级分析报告显示,研究队列中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个体与未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个体相比,进展为晚期AMD的患者显著降低[35]。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发现,接受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而不含β-胡萝卜素者进展为晚期AMD的比例较接受β-胡萝卜素而不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者明显降低[35]。
有学者深入研究发现,一些血浆或眼底叶黄素水平相关的基因与AMD发病相关[36]。具有不同基因表型的中度AMD患者对抗氧化剂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比如具有1或2个补体因子(CFH)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从仅含有抗氧化剂的补充剂中受益最大,而没有CFH、有1~2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易感因子2的患者从仅含有锌的营养补充剂中受益最大[37]。这些均提示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势必为日后的研究热点之一[38]。当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遗传风险、MPOD、饮食摄入、黄斑类胡萝卜素的血清浓度和其他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世界老龄化的进展,AMD仍然是中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为了有效和高效地筛查最易受AMD威胁的人员,迫切需要开发便携式、经济高效、准确且快速的诊断设备,以准确地识别与低MPOD或异常分布相关的有进展为AMD风险的人,从而可以在视力障碍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性干预。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建立标准数据库,类似OCT测定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来判断青光眼风险一样,通过MPOD的状态来预测发生AMD的风险及干预其进展,同时帮助提高口服补充剂的剂量浓度并监测依从性[22]。通过长期研究来确定个体可以开始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具体时间。消旋玉米黄质不是人类饮食的一部分,其对作为膳食补充剂的AMD进展的纵向影响尚不清楚[39],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优化饮食补充成分的优缺点。
2.2 MPOD与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2)
有研究发现,MacTel2患者MPOD降低,且主要局限在中心凹中心颞侧,或在此区域最显著,水平轴上≥6.5°或垂直轴上≥5°的离心度无明显色素的丢失[40-42]。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颞侧区域比鼻侧旁中心凹区域色素丢失多,且玉米黄质比叶黄素减少更多[40]。Powner等[43]发现色素以中心性丢失为特点,离心角度越大,MPOD越高。Zeimer等[44]根据双波长的自身荧光图像,将色素的丢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中心凹中心颞侧局限的楔状丢失;阶段2:丢失区域扩大且累及到中心凹中心;阶段3:以中心小凹为中心的椭圆形丢失。Zeimer等[44]还发现色素丢失的三个阶段与Gass和Blodi[45]对该病的分期显著相关。Charbel等[46]发现,在早期MacTel2中,特定的形态学如中央旁区域小范围的MPOD降低先于血管改变和功能缺陷。Zeimer等[47]通过OCT及MPOD测定,发现MP丧失的晚期阶段与外丛状和内核层复合物以及光感受器层的变薄有关,较低的MPOD水平也与光感受器层变薄有关,且变薄仅限于中央凹旁,颞侧为重。Charbel等[40]观察发现,2例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几年的患者,在色素显著缺失外区域的MPOD比平均MPOD高,但色素缺失的部位无改善。Zeimer等[48]在一项干预性研究中发现,11例患者口服12 mg叶黄素与0.6 mg玉米黄质9个月后,MPOD仅在原先有MP分布的部位有所提高,而MP损耗部位无法重新储存。这提示在MacTel2中的变性过程可引起MP运输和储存方面的损害。MPOD及其分布可作为MacTel2疾病进展及视功能损害的预后指标[49]。Müller等[49]根据MP的缺失程度将47例MacTel2患者90只眼的MPOD分为1~3级,其发现末次随访时(平均随访时间59.6个月)2、3级MPOD患者存在视力和阅读能力明显下降、暗点面积显著扩大以及椭圆体带缺失,而1级MPOD患者上述指标保持稳定。MP降低与MacTel2视杆细胞功能障碍有关[50]。叶黄素类在MacTel2中不仅作为疾病标志,在疾病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51]。Zeimer等[52]对22例患者43只眼进行5年随访,发现其中央0.5°MPOD水平下降,而周边4.53°~6.21°的MPOD的水平积存。MP在MacTel2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2.3 MPOD与其他眼底疾病
Stargardt病的MPOD可表现正常或异常,但其是否与MPOD与疾病程度、视网膜厚度相关尚存在争议,口服叶黄素6个月可提高MPOD,但对视力无明显帮助,MPOD是否可作为病情及预后判断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53-54]。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OCT、FAF及MPOD检查,发现MPOD与488、514 nm的FAF可为OCT在糖尿病黄斑水肿方法的评估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5]。Cennamo等[56]观察到1型糖尿病伴DR的患者存在MPOD降低和血管密度降低。一项横断面研究也发现2型糖尿病伴DR的患者存在MPOD的降低[57]。通常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代谢性合并症,例如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可能与MP有相关和独立的关系,有必要在糖尿病人群中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充分阐明这些关系[58]。先天性鱼鳞病-智力不全-痉挛性瘫痪综合征(SLS)是一种罕见隐形遗传疾病,表现为先天性鱼鳞病、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智力发育障碍、眼睛异常如结晶状黄斑变性,MPOD下降[59]。van der Veen等[60]测量了14例SLS患者28只眼的MPOD,发现其黄斑中心MPOD值较正常人明显下降,提出SLS的结晶状黄斑变性是一种遗传性原因引起的MP缺乏。有研究发现,MPOD在眼皮肤白化病患者中的表达也是降低的[61]。
3 小结和展望
多种眼底疾病及与全身相关性眼底疾病可影响到MP的分布及MPOD。而叶黄素类参与炎症、免疫反应、凋亡等过程,可能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MPOD可应用于疾病诊断、临床分期、随访、治疗效果、预后评判因素等方面。MP在眼部代谢及眼底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MP应用方面,基因型特定的营养剂精准治疗,结合人工智能的数据库建立及快速便捷的MP测定都是亟需解决的研究重点。